年鱼,我所欲也
年年有余,岁岁纳福。双十一,广东各界发起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年鱼推广活动。这个创意深深地震撼到了我——江湖之中有高人呀!
作为重庆人,来广东之前,我只听说过年猪。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养猪。大部分人家一般只养两三头,其中两头售卖,一头用于过年并熏成腊肉——谓之过年猪。
杀过年猪,是腊月村里人家的大事件。每到腊月寒冬,寨子里唯一的杀猪匠每天都要忙得团团转。对于这位掌握了肥猪生杀大权的高手,家家户户需要提前预约,才能保证在年前准时尝到“猪红”。
寨子里每天都有猪在凄厉地长号,孩子们却欢天喜地,跑前跑后。“肉食者鄙”,孩子们为了吃肉,颇有耐性,不但热衷于观看一头猪如何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也热衷于把猪尿泡吹胀,在院子里当球踢。
杀猪匠见惯了生死别离,也见惯了燕瘦环肥。但有一年,当他来到我们家时,仍然大吃了一惊——猪只有120斤左右,这么小的过年猪,他很少杀过。我母亲也格外尴尬,养了一年,不知道怎么回事,猪怎么也喂不肥。但年还是要过的,肉还是要吃的,那头不愿意长大的猪也是必须被宰掉的。至少半年内,我们家偶尔招待客人都指望着它呢——有时候,腊肉生了肉虫,家里也舍不得扔掉,照吃不误。
若干年后,我阴差阳错做了跑农业线的记者,认识了不少知名兽医大咖,这才猛然想起——那头料肉比如此高的猪,始终长不肥,要么是品种特殊,要么是得了某种疾病。
2006年,我来到广东,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世界上不仅有年猪,还有年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节前数日,各大菜市场附近的街道就会自动变成花市:菊花、桃花、兰花、月季......各种芳菲争奇斗艳。老广们对年花格外看重,不但大人小孩喜欢往家里买花,还会拖家带口去花市赏花。在邻居们的感染下,我也会忍不住买几盆年花,迎点喜庆,谋点欢乐。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广州不愧被誉为花城,更不愧是唐宋文化习俗保留最多的城市之一(据说粤语里面保留了最多的唐音)。广州人对年花的热爱,彰显着极高的品味,也透露着对美的极致热爱。
今年,又是在广州,第一次听到年鱼的叫法。忍不住赞叹,太牛了!老广不愧是吃货云集的地方,敢尝天下鲜,敢于为热爱的食物命名!
年年有鱼(余)的民俗,据说形成于宋代。一千年来,年鱼实际上早就活在人们的口头以及各种书画作品中。但貌似没有政府部门专门去大张旗鼓宣扬,可能很大原因在于,在相当长时期内,要让家家吃上鱼,难度不小。
小时候,对我家来说,吃鱼就是一件比吃猪肉还要奢侈的大事件。我唯一有可能吃到鱼的机会,只能是自己到小溪里动手摸或者持鱼竿钓,但我的技术非常差,常常空手而归,平生钓起来最大的一条鱼也仅有二指宽......
那时,我和小伙伴们最羡慕的人物,便是山脚张家的老爷子——此公非常善钓,持杆早出午归,日日均有不菲的肥鱼收获,成为村里的传奇。在乡下,物质并不丰裕,每天都有几条鱼改善伙食,可谓是莫大的幸福。
上语文课,我读到孟子的那句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倍感亲切,我们不奢望熊掌(毕竟那是违法行为),我们只想要一条鱼。
时移世易!谁能想到,三十年后,吃鱼这种奢侈的行为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看到一个数据,2021年中国人消费水产品6000多万吨。数量巨大!在国人的餐桌上,水产品已经超过“猪粮安天下”中的猪肉(约5500万吨),怪不得有专家在呼吁“藏粮于水”。还有营养学家表示,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蛋白的摄取将更加挑剔,鱼类的消费量必然越来越大。
广东轰轰烈烈推出“年鱼”,可谓恰逢其时。老百姓买得起,养殖业供得起。2021年,广东水产养殖量约756万吨,居全国第一。而全国水产养殖量高达5388万吨,总产值超万亿元!
年鱼,这个概念美好丰盈。从年猪到年鱼,寓意着我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如果说年猪是物质短缺时代的产物,那么年鱼则是物阜年丰盛世荣华的象征。它契合了文化赋能经济的诉求,更契合了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展年鱼,无数农民安身立命的水产业将更加兴旺;拥抱年鱼,无数市民休养生息的春节将更加温暖。
孟老夫子在今天,想必也会高喊一声:年鱼,我所欲也!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