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与乾隆帝的僭主心态:在大航海时代打压华人
华人作为最早开拓南洋和中南半岛的族群,如今在这些区域的政治影响力,与华人在此活动的时间、规模和贡献大不相符,有僭主之实而无僭主之名的明清两代君主在大航海时代中的心态变化,以及对海外开拓史的重大影响,是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
责任编辑:陈斌
“僭主”这个政治学概念,对中国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说它陌生,是因为僭主和僭主政治都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特有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相同或类似的例子。
亚里士多德根据古希腊诸城邦的政治体制和结构特点,将城邦的政体分为两型六种,其中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是正常政体,而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则是变态政体。平民制是共和制的变态政体,而僭主制则是君主制的产物。
在汉语中“僭”有以下犯上的意思,“僭主”这一翻译精准反映了Tyrannos的本意,即“不合法的王”,他们本是城邦中具有实力和野心的强人,在特殊环境(如城邦内乱、外敌入侵)中趁势崛起,利用权术和暴力废黜或推翻了原来的君主,成为了事实上的统治者,斡旋于两个对立的阶层之中,依靠阴谋、权术和雇佣兵背书的暴力,在一个充满无法消弭敌意的政治环境中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的统治。
因为他们在所统治的蕞尔小邦无力建立一套诸如宏大的宫殿、辉煌的神庙、威严的仪仗等政治景观,也无法培养一个完全臣服于自己的僧侣阶层和知识分子团体,所以他既不能把自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