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岭南多丰物,丹青绘乡村
白云山麓下,广东画院院长林蓝的工作室外,数株紫藤、木棉、松竹将小庭院妆点得满眼绿意。夏日阳光打在广东画院的池塘上,几只体型壮硕又爱亲近人的黑天鹅看到访客,便会游到岸边“打个招呼”。这个岭南画家的艺术阵地,无处不在描绘着生机盎然的岭南风情。
林蓝穿着一身素净白衣,恬淡素雅又款款大方,一如她画笔之下的鲜花佳果,看似恣意随性,却饱含豪迈自信的生命力,一如岭南人特有的品格。“岭南画家多注重写生,不少花鸟画名家直至状态十分成熟时,仍持续地从对自然景物的写生中汲取着最主要的创作养分。”在林蓝看来,广东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花鸟画写生创作提供了极良好的基础条件,“正因为拥有宝贵的岭南丰物,让广东画家一年四季均有‘生’可写”。
热爱岭南丰物,成就花鸟大家
出生于岭南艺术世家的林蓝,在广州美院主攻国画毕业后,又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装饰绘画硕士,继而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博,成为新中国美术实践类的首位女博士。她把自己归入“花鸟画家”行列,因为在广东出生长大,让她对花鸟情趣等物象有一种本能的亲近。
“在广美国画系的教育过程里,一二年级要把花鸟、人物、山水的基础打好,到三年级分科。我们国画班13个人中12个报了人物科,在当时的观念里,造型能力强的要报人物科,体魄好的报山水,两样都不好的报花鸟,潜意识都认为花鸟是最不济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特别喜欢,这可能有点儿天性吧。”
回忆起当初考学分科,林蓝的“广东基因”逐渐显露——追随内心,自由开放,追求鲜明的自我表达。“广东这个地方,没有山脉辽阔,满目可见的是花草葱茏,加之潮汕人也喜欢种植花草养殖金鱼等,花鸟科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虽然后来,系里不可能只为一个学生开设花鸟科,林蓝也随大众画人物去了,但后来还是跟随自身志趣,开始了花鸟的学习和创作。循宋代花鸟画起步,林蓝在日后的学习中,秉承了岭南画派“二居”特有的撞水撞粉等传统技法。
林蓝代表作《岭南风情——木棉 芭蕉 鸡蛋花 荔枝》,选取了四种岭南代表丰物,描绘了岭南人美好富足的生活,“在选材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广东人都特别喜欢那些既能观赏又能煲汤的花,还想到了红跟绿的撞色,所以木棉、芭蕉、鸡蛋花、荔枝这四种花果选进来了。”
提起撞色,林蓝还分享了一件创作趣事。“红跟绿本来是不能这么撞在一起的,连家里老人家也跟我说你这个红绿不能这么大分量地对撞,但我就是觉得在广东题材里面,大红和翠绿是可以撞在一起的。”在林蓝看来,广东文化确实是鲜活和对撞的状态,“就像其他地方的迎宾曲一般很优雅庄重,但我们广东的迎宾曲就是喜庆热闹的。”
这才有了林蓝笔下的花红果绿,一派岭南闹春的热闹景象,这也是她心目中岭南文化的民俗特点。当艺术家在画花鸟的时候,不仅只是描绘岭南花鸟、奇花异草,更是歌颂一方水土的文化和生命。
中国文人墨客特别喜欢四君子题材,几乎每一位花鸟画家都是从梅兰竹菊入手的。“四君子还包含了笔墨练习,像梅练的是点,兰练的是长线,竹练的是短线,菊练的是面。”还有描绘佛龛前供奉吉祥花果的“清供图”,也是大量花鸟画家每岁必做的一个题材。
林蓝说,四君子、清供图等题材,不仅为画家提供丰富的素材,点线面等笔墨形式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更高一层的中华传统文化寓意。“梅兰竹菊象征了人的不同品格,而清供图的花果更是包含了特别多的吉祥含义,例如将喜鹊和梅花画在一起,就是喜上眉梢;花和花瓶再起就是岁岁平安等”。虽然西方静物画也有大量瓜果题材,但林蓝认为,中国花鸟画拥有更多深层的文化寓意,这是中国花鸟画跟西方静物画不同的地方。
以岭南佳果入画,展现岭南丰物鲜活生命力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林蓝看来,写生是岭南画派的基石。而岭南画家所写的“生”,与作为政治中枢的中原地域较多概述意味的写“实”不同,与作为文化重镇的江南地域多文人意绪的写“意”亦不同。她认为,无论从创作意识还是画面样式来说,岭南画家的写“生”,重点在写生活之“生”,写的是可眼见可直观的真正活生生的“生”。
“我想可能是源于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岭南地域特有的务实的平民意识,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也就是平民视角吧。”林蓝说,广东得天独厚的热带亚热带自然环境,为岭南花鸟画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让艺术家们一年四季都有“生”可写。
林蓝回忆起小时候随父母前辈到广东荔枝园写生的趣事。“当时我父亲是广东画院的画家,随着关山月老院长到广东各地写生,他们主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11岁的林蓝第一次看到了满园的荔枝树,蝉鸣荔红的岭南景色从此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小爱好文艺的林蓝,还将到荔枝园写生这件事写成了文章,发表在当时的《中学生报》上。“那是我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印象太深刻了。后来我又随他们去了一次写生,像黄永玉老前辈都在,现在回想起来,总会有一种艺术与生活是在一起的感觉。”林蓝告诉记者。
岭南丰物,佳果尤盛。在历史长河里,岭南佳果与岭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融入了岭南气质之中。喜爱写生、就地取材的岭南画家们,将生活中常见的花卉蔬果等岭南丰物入画,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带货博主”。
笔笔从自然中来,从生活中来。也正是这样求真求实态度,让岭南画家们从自身写生实践里发掘、发现、归纳、总结出大量岭南地域特有的花鸟画新题材及与之对应的新的表现手法。“如气候高温多雨潮湿,岭南画家多长于用水用粉;如花繁树茂,四季多彩,岭南画家多长于用色;如植物种类繁多,有着众多可供长期写生的具地域特色的题材。”在林蓝看来,岭南画派传承的是精神内核,是气质;新一代的画家更应无拘无束地求新创造,用更新鲜、更包容的活力和气象去面对世界。
用脚去丈量热土,为乡村播撒美育种子
百年以来,岭南艺术家用画笔描绘岭南大地热气腾腾的生活气韵,传递劳动人民耕耘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在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前,林蓝就带领团队深入一线进行调研,“沉下身子去,才能更好地倾听大家的心声。”林蓝谈到,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就会跟市里面的文艺团体、镇里面的业余艺术团体,还有村里面的艺术爱好者一起去写生,一起去创作。
“很多作者告诉我们,这次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跟省里优秀的艺术家共同创作,一起在他们平时可见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发现出不同的美。”林蓝说,“我们艺术家就应该用脚去丈量这块热土,用笔去反映百姓的火热生活,扎到乡村生活里面去,敏锐地捕抓人和事的各种闪光点,用艺术、用画笔去呈现,去讴歌我们这个时代的乡村精神。”
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在《国画题材论》中写道,“我们应具有忠实的态度,灵敏的感觉,去认识现实。一切被迫的、抵抗的、建设的、都会的繁杂生活,农村的单纯生活,都是我们绘画的最好题材。由这一切接触到我们的观感里,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我们应立刻抓住它的核心,使与自己的感情融化起来,真实地、深刻地表现于画面。”
今日的岭南画家们,依然遵循前辈的嘱咐,扎根在火热的生活土壤里,产生出更多有温度的创作。林蓝告诉记者,画家们到乡村里的采风活动,也相当于在村里播撒了美育的种子,“希望一个个爱好艺术的乡村小朋友可以从此接触到美,未来在某一天开花结果,也成长成为我们下一代的乡村美育工作者。”
在林蓝看来,当一个人心中有美,这种状态会滋养他的整个事业和人生。接下来,林蓝还将继续扎根广东乡村,以新农村的建设风貌、乡村振兴的典型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艺术和自然,都是一辈子值得敬畏的事情。”林蓝说。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日报文体部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