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的文学遗产是什么?

“一个好的作家,不仅是用故事激起一时的共鸣或感动。”

语言的多样性给米兰·昆德拉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因为即使用法语写作,他思考的仍是他的精神家园问题,只是用另一种书写方式对人的存在展开思考。“实际上到最后,他还一直希望自己用捷克文来翻译他的作品,再回到他的故土。”

责任编辑:李慕琰

1984年,法国巴黎,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 (视觉中国/图)

米兰·昆德拉的死讯传来,翻译家许钧并不意外。21世纪初,由许钧翻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出版,中国读者对它的阅读热情至今不衰。许钧觉得,无论肉身存在与否,米兰·昆德拉打开的文学世界永远存在。

7月12日,作家米兰·昆德拉因长期患病去世,享年94岁。生前,他和妻子薇拉居住在巴黎,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上一次被外界广泛关注,还是2019年,捷克共和国宣布恢复昆德拉夫妇的公民身份。

很长一段时间里,昆德拉被视为少有的尚活在人世的20世纪重要作家。现在,他的长寿划上了休止符。世界各主要媒体对昆德拉去世刊发了报道,《纽约时报》称昆德拉为“全球文学明星”,BBC则认为他是过去几十年欧洲文学“最大的人物之一”。

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成立于1918年的国家,在1992年一分为二,变成捷克和斯洛伐克。米兰·昆德拉的个人命运同20世纪风云诡谲的世界历史交织缠绕。1975年,他流亡到法国,6年后加入法国国籍。人生后半程,他告别母语,开始学习法语写作,称呼自己是法国作家。

身为世界级作家,从196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玩笑》,到2002年出版最后一部小说《庆祝无意义》,昆德拉一生创作过16部作品,包括10部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4部戏剧及诸多散文诗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1984年出版后即获成功,多年来被译作二十多种语言出版。他以用幽默、讽刺消解宏大与沉重著称,擅长哲学思辨。

在诞生过卡夫卡、赫拉巴尔的捷克,昆德拉一度是一个消失的名字。他在西方世界大获成功,2020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却深居浅出,远离公众和媒体。法国小说家奥尔加·卡莱尔(Olga Carlisle)曾评价昆德拉向西方读者提供了极富吸引力的东欧洞察,认为他之于捷克的意义,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之于拉丁美洲、索尔仁尼琴之于苏联。

在中国,昆德拉的作品有近四十年的译介史。自1980年代中期以降,在几代中国青年中都出现过“昆德拉热”。中国最早的昆德拉译者之一、学者景凯旋惊叹,“一个中欧小国的作家,受到如此长期的关注、谈论,似乎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

许钧对昆德拉的阅读有三十多年了,“就像一位老朋友”。他是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另一部代表译著,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谈及昆德拉的文学遗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