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插班生:试点23年仍未铺开的“二次高考”
生均经费并没有随插班生转移,特别是由市属高校转入部属高校的,后者几乎拿不到补贴。“这相当于招的学生越多,高校亏的钱越多。”
在试行初期,上海大学的老师们担心,插班生制度会造成本校尖子生的流失。叶志明不认同这种短视的观念,他回应道,“一流高校,不是通过扣住好学生来成为一流的。”
“国内如果要建立更灵活的转学机制,还需要相关保障机制、社会环境和公众认知达到一定的程度。”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宋旭红认为,严格的转学制度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
责任编辑:钱昊平
“如果你真觉得高考很遗憾,还是选上海吧。”在母亲的鼓励下,周可欣把志愿中的外省985高校换成了上海一所双非院校。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通过上海独有的插班生制度,可以获得“二次选择大学”的机会。
2000年,上海市教委决定正式试行插班生制度,上海普通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转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考核方式由各试点高校自主确定。
23年来,近十万名考生参与了插班生考试,数千学生的命运由此被改写。周可欣是其中之一,她于2020年通过插班生考试,从华东政法大学转入上海交通大学。
但获得“二次选择”的机会正变得越来越难。
2023年5月,上海市教委发布通知,同意复旦大学等14所高校继续开展招收插班生的试点工作。相较于往年“大一修读课程均须及格”的报考条件,今年多所高校招生门槛变高,部分高校要求成绩达到绩点满分的80%至90%,且高考成绩需达到一本线。
近年来,这场小众的考试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有学生把“大一”变成“高四”,将全部精力投入插班生备考中,耽误了原本的学业。有考生舍弃更好的选择,报考上海高校,甚至扬言“如果考不上插班生,就回去复读”。
这也带来有关教育公平的讨论。有观点认为,报考门槛变高对部分学生并不公平,特别是让高考失利者失去了“二次选择”的机会。人们呼吁一种真正的“自由转学制度”。
“第二次高考”
2022年,东北考生李雪莹放弃省内985、211高校,选择报考“双非”院校上海政法学院。她想通过插班生考试转入华东政法大学。
2023年5月初,上海市教委发布插班生招生相关通知,符合条件的上海普通本科高校大一学生,可以报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4所高校。每位考生只能报考一所。
看到招生通知后,李雪莹立即登录上海市高校插班生统一报名平台,按要求填写报名信息,并上传大一的成绩单和绩点满分证明,“今年挺多高校有了绩点要求,不同学校计算绩点的方式不一样,需要所在院校出具一个绩点满分是多少的证明。”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往年插班生的报考条件通常为:参加过前一年高考、大一修读课程成绩均须及格,以及取得学籍所在高校同意,部分高校还要求是“优秀学生”。
2023年,大部分插班生试点高校在招生简章中增加绩点要求。例如,以绩点满分是4.0为标准,复旦大学要求大一绩点不低于3.3,上海大学要求不低于3.3,华东政法大学要求不低于3.0。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还要求“高考成绩不低于当地同科类一本线”。
“既要准备插班生考试,又要兼顾原本的学业,其实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