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十三条之下,“自媒体”内容生产将发生何种改变?丨快评

“自媒体”搞“团建”炮制舆论有很多隐蔽形式,如利用小号造谣诽谤,让网友多次转发“洗稿”“洗来源”,然后大号再介入。又如MCN机构之外的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以某种“进步议题”统合多个“自媒体”账号及裹挟大量粉丝,进行“团建”,炮制舆论,谋取干预司法或立法等非经济利益。

网信办十三条,对“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设立了诸多规则与高压线,压制对舆论的操纵行为,让舆论场有更多的真实与正义。

责任编辑:辛省志

日前,中央网信办下发《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旨在“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提出“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凡十三条,以“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这十三条落地之后,必将显著改变“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机制与信息传播方式,加剧“自媒体”的洗牌,对“自媒体”格局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也都可以找到对自己胃口的“自媒体”内容,看起来大家可获得的信息在暴增。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错觉。

在“自媒体”兴起之前,机构媒体给大家提供的拳头新闻产品是深度报道,需要机构媒体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新闻记者亲临新闻现场,挖掘各种有关的信息,进行各种突破,然后拼成一幅合逻辑、有系统的整体图景,让广大读者了解事情的全貌与真相。

“自媒体”兴起之后,情况开始起变化。首先,机构媒体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深度报道,一经面世,一些“自媒体”就蜂拥而至,通过各种盗取、洗稿与重述窃为己有,给自己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