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磊:活在1990年代

为了工作和家人,张大磊如今住在北京。在北京生活到底该是啥样?他还没找到。焦虑有时突然来袭,他莫名其妙紧张。偶尔有回到过去的感觉,一个晴好的春日,他去幼儿园接儿子,走过一个老小区,就像自己童年时找玩伴一样,儿子过去和街坊挖土玩泥。但很快,他们得回家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杨静茹

生于198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人。长片处女作《八月》(2016)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短片《下午过去了一半》(2020)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短片评审团奖。2023年初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剧集《平原上的摩西》和短片《我的朋友》分别入围剧集单元和短片单元。(张大磊/图)

1

2023年初播出的《平原上的摩西》是很典型的张大磊作品。共6集,每集超过一小时,顺叙一个虚构城市青城(原型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发生的故事,主角为经历时代变革带着创伤生活的庄德增、傅东心、庄树一家人,以及几桩命案。罪案占比不大,人们在此地的日常占据主要篇幅。

2017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一次采访张大磊,那年他的电影处女作《八月》全国公映。这部自传式电影筹备花了四年,他那时形容,搞创作像是治病,不能不治。片子拍得很厚,剪出来很薄,就是1990年代初青城少年张小雷一家度过的一个夏天。

“自己写,自己剪,跟自己交流,安静感受。”这是张大磊的创作方式,到了《平原上的摩西》(以下简称《摩西》),还是如此。这是他第一次拍剧,也是第一次有编剧团队与他合作。一次编剧会上,有人在黑板上写公式,指出到某个时间点需要出现事件。张大磊意识到自己不想把事情想得太明白。感性的东西都量化、说清了,还有意思吗?

拉扯了三年,最终张大磊没有妥协。又一次会上,他听不下去拍桌子走了,后来又回去,跟制片人说,要不自己再写一版。

《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中篇小说。双雪涛以多视角叙事,讲述了沈阳一桩出租车司机被杀案背后的人和事,带有浓重的国企改制后的东北底色。主要角色、命案的曲折,张大磊遵从原著,但他把故事发生地由东北改为青城,贴近他的家乡呼市。比起小说,剧里添加了很多边角料、“无效信息”(张大磊自己的话)。比如主角庄德增、傅东心的婚礼上,厨师在打盹;再比如老同事多年后一起吃涮肉,喝得面红耳赤,唱王洁实谢莉斯。

张大磊和他的朋友都说,他电影、电视剧里的人有他的影子。

张晨比张大磊大6岁,是少年张大磊玩乐队时认识的,在《八月》里演张小雷的爸爸晨哥:晨哥在电影制片厂当剪辑师,在国企改革浪潮里,有人被开除了,有人扶摇直上,晨哥反应总要慢一拍,说,我觉得挺好,凭本事吃饭。

“他不聪明,甚至有点儿笨。他不会把事情想那么复杂,但事情就是那么复杂。他各种事情都处理不好。”张大磊总结。《摩西》里张晨演的警察赵小东也这样。警队的师父死了,他颓了十几年,想破案,不得法;人际关系紧张,婚姻破裂……

“中国人解决问题需要特别多的周旋、协调、平衡,从头到尾赵小东都不太会解决问题,办案子也没有特别巧妙的东西,你甚至感觉这太土了。”张晨说,“我觉得他(张大磊)特别像赵小东这个人物。这个时代,大家都想做那种特别机灵、特别有能力、解决问题不在话下的人,赵小东这种人笨拙,劲也使不到点上,但是一个特别好的人。”

 

《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