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种时光的人

“京剧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京剧演员王珮瑜心中,经典艺术和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光能够考验拥趸者的热情,也能够沉淀坚守者的专业。

“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我觉得还是因为自己的热爱。”在日复一日的时光中,中欧基金权益研究部研究总监殷姿因为热爱而笃定,以不变的专业态度,回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时间既是她判断市场的工具,也是她忠于自己的见证者。

戏如人生,桌围背后,亦是人生道场。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无论是艺术还是金融,教育还是医疗,各行各业仍始终有人把时间当作种子,在自己认定的土地上,用专业、责任、热爱耕耘劳作,让时光淬炼出果实。

守住时间的种子

在梨园行,凡被称作“老板”的,必是有分量的人物,从小戏迷成长为“瑜老板”,这条路,王珮瑜走了三十多年。

1990年,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全国各地举办纪念演出,京剧热潮顿起,电视节目中各路名家献唱。学戏不久的王珮瑜瞬时便被荧屏里的唱段吸引,戴高方巾、黑三髯口,着素褶子的老生扮相,雄浑高亢、韵味十足的唱腔,透过屏幕,在她心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

在专业戏校数载沉淀,王珮瑜一路走得非常顺畅,不到20岁就“科里红”,戏台上的她,行腔归韵中带着“余脉相传”的风骨,蔡国蘅老先生一句“感觉老师回来了”,让更多戏迷开始期待这个唱念做表深具古风的女老生,与余派传奇人物孟小冬之间,也许能够产生某种使命延续。

不同于高速运转的流行音乐体系,京剧是一项“老”的艺术。“老”,一方面意味着厚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保守。近几年,王珮瑜在诸多综艺节目中露脸发声,利用跨界的这把金钥匙,让京剧艺术的大门向更多非专业戏迷敞开的同时,流量与非议也纷纷抵达她的生活。

周边的朋友为她的不紧不慢而着急,而她自己,却从未在意外界那些纷纷扰扰。从小学戏,在锣鼓曲牌过门中出场,沉得住气,内心坚守,是她与老生结缘的业因,也是她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就的果报。

“我想要的不是流量,而是流传。”已过不惑之年的王珮瑜,对自己的定位和专业认知更加笃定,“我知道我的定位在哪里,不用急,也不用恼”。在王珮瑜看来,“京剧是一门时间的艺术”,经典艺术能经历时间的打磨而经久不衰,而她自己也是时间打磨塑造的产物。

从踏入梨园,雏莺初啼开始,投身京剧的演员们都会在人生的历练中感受时间的力量。时间既能考验演员,也能检验艺术,放置于人生的舞台之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角儿,无一不在用自己的方式,与时代变幻角力,只为守住自己专业的一亩三分地。

被称为中欧基金“研究员的教练员”的殷姿,也用了16年的时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耕耘出丰硕的果实。“教练员”这三个字的分量有多重呢?可以说,这些年中欧基金内部成长起来与投资战队配合默契的权益研究团队里,大部分研究员都由殷姿一手带出来,公司每一次关键性的成长与突破,都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如果用京剧行当里的术语来看“研究员”,就类似于台上的角儿们要“围”住的吹拉弹唱的搭档,“唱戏要围人,要把你身边的四梁八柱围好” 。投资也要“围人”,研究员通过研究分析提供专业的投资决策,在风云诡谲的投资市场,投研团队共同上演一出“好戏”。

“投研的核心工作是去做研究,进而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但实际上,并不会有人为这样的思考提供一份标准答案。研究员探究的内容,往往类似于未来房价会不会变化,这个行业将来会怎么变化,或者这个公司有没有投资机会……很多时候,这类开放式问题都建立在一个假想之上,再依据各种逻辑来分析、论证,至于结果,也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让市场来给出答案。

殷姿踏入金融行业时,是沪深股指站上历史顶峰的2007年,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就切身感受了“疯狂”和“恐惧”。作为初出茅庐的分析师,她也享受到了市场带来的荣光,当时但凡推荐的股票都能大涨,但很快市场进入调整周期,叠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惨淡低迷的情势给了她不小的冲击。

“情绪的波动来源于认知的偏差。”亲历市场数次震荡和周期往复,在手把手地培养过大批年轻的研究员后,殷姿看明白了一件事情:在诸多变量构成的市场变化里,从业者至少要在认知上更为笃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磨砺研究员的心性,也要把答案交给时间。

在殷姿的带教经验里,一个研究员大概看明白一个行业,需要两到三年,之后才能真正在这个行业的研究上有所积累。这种成长路径,好比是把时间当作种子,持久投入,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运作的时代训练场里,以不变的专业态度,回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

用热爱浇灌梦想

用三十多年的探索书写京剧人生,是王珮瑜的信念;用十六年的精耕收获认知进阶,是殷姿的专业。在这其中,时间的力量固然强大,但正如殷姿在介绍研究员的成长历程时强调:“时间只是关键要素之一,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员应对自身所处行业的状态进行思考和分析——相较而言,后一个要素更重要。”

投资研究的本质在于找到事物的发展规律,赚的也是认知的差价,而认知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体现专业的力量,沉浮于金融市场,其中的挑战并非人人都能胜任。

“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我觉得还是因为自己的热爱”,殷姿的职业道路走得非常坚定,时间既是她判断市场的工具,也是她忠于自己的见证者。大部分时候,基金经理的抉择与市场大潮相悖,这是对人性的挑战;也只有热爱研究相信专业,才会持之以恒地追问事情真相。

人们会轻易混淆“喜欢”和“热爱”的概念,尤其是当与“专业”并置讨论的时候,热爱往往被赋予更为深刻的意义,殷姿对此深有体会。她自我评价是一个“还比较有探究欲,愿意去做很多突破自己的事儿的人”,所以刚开始接触投研模块的时候,对于这份能够不断挑战自我、开阔眼界,向业界高水平同行学习的工作非常感兴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资管行业展现的真实面貌并非“仅此而已”。

因为是决策的输出方,超强的专业性对研究员的工作时效有着极高的要求,通宵赶工,中断休假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在那种状态下,殷姿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苦,反而觉得“挺有意思”。“对知识诚实、热爱研究、耐心和果断”,既是殷姿的自我要求,也是她所认可的投研团队专业精神的体现。

从业16年,殷姿一直在自己喜欢的研究岗位上,从自己做研究到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她渐渐培养出一支像春笋般成长的队伍,同行之人,无一例外,都是对专业本身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愿。对于任何行业,这样的热爱都相当重要——有探究的欲望,就会去学习、去自我更新。

“如果没有热爱,有天赋也可能半途而废。”在上海今潮8弄瑜音社的教室里,脱下戏服的王珮瑜的另一个身份是京剧小科班的“王校长”,谈及学习京剧的三大要素时,她也格外强调热爱对专业的重要性。

作为专业戏校培养的第一个女老生,王珮瑜一直是天赋卓绝的代名词。然而,纵然拥有这样令人羡艳的条件,戏校里吃的苦,已然深深地刻在她的肌肉、细胞和血液里,稀释在她的九年时光中,成为她的一部分。

戏校的专业要求严格,除了为了动作完美而必须承受的肉体训练之苦,更令她煎熬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努力想要成为“角儿”而不得的,心力和精神上的矛盾与焦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京剧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天才也无法一蹴而就。

投入时间和努力,忍受伤痛与寂寞,换取经验和成就,成角儿是每一个京剧学艺者盛大的梦想,心志坚韧如王珮瑜也不例外。从义无反顾走进戏校的大门开始,她没有想过人生的其他选择,学戏,是她人生里最想做,也最甘愿做的事情,因为由衷热爱,自然想要在京剧里开创一片天地。

王珮瑜的京剧小科班里,慕名而来的学生和家长不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京剧作为一门高门槛的表演艺术,它对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要求都不曾有过一丝的松懈,因此学戏的过程不可能轻松,这条路王珮瑜走过,悟过。当如今的“王校长”看到孩子们打飞脚、下腰练功时,她总结道:

“若这人只有努力,不够的,方向不对,越努力越苦”,京剧学习里,努力是标配,聪明、悟性好、爱钻研都属于天赋的范围,缺一不可,但倘若光有天赋而缺热爱,“未必能长久”。

结出责任的果实

在大多数人的一生当中,热爱的事情和从事的职业,并不会完全重合,有幸能二者兼得的情况,往往能够用专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被这种运气眷顾得越多,肩头的责任也越大。

王珮瑜在自己所热爱的这份事业里收获了掌声与喝彩,也在声名未起之时,体会到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困境。因此,在积蓄了一定的影响力以后,便开始思索,如何对京剧这项经典艺术进行更好的回馈。

坚守舞台,追求更深厚的造诣,让自己的技艺水平踏上更高的专业台阶,对于王珮瑜而言,这是一条她驾轻就熟的路。而立之年以后,在她的面前延展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利用个人的公众影响力,把对京剧的热爱和专业的理解播撒向更大的“舞台”,这种选择,对京剧的流传和发展有利,但对她个人来说,则意味着肩负更大的责任,牺牲更多的时间以及承受更多的非议。

在大众开始了解到“瑜老板”这个人时,王珮瑜在这条更难的道路上已经走了一段时间,戏里戏外,她需要不停地转换角色,一下子是戏中的角儿,一会儿是“瑜老板”或是“王校长”。京剧的推广实践远远不止是市场传播一项任务,找到好的苗子,艺术才能有传承,长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顺着时光的河流前行,王珮瑜的京剧人生,除了还有一份因热爱而生的行业坚守之外,已在使命的感召下几经变道,开辟出更广阔的疆土。斜杠中年的后缀很多,但她明白,之所以不断努力创造更大的舞台,只是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让更多受过专业指导训练的孩子,撑起京剧艺术的未来,比起扶墙把京剧唱到老,她宁愿扶着墙,培养更多京剧的种子。

在中欧基金培养过一批又一批研究员的殷姿,也在长期的坚守中,慢慢用专业的力量,从研究员到教练员,收获更多人托付的信任,也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16年来,殷姿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即她始终对“别人没怎么做,但对行业有正向激励作用的事情”保有极高的热忱。培养一名好的研究员,帮助更多人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里,守护好自己的财富,不仅对平台,对整个市场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带教”过程里,殷姿十分强调培养成员的专业性。

从2019年起,中欧基金开始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启动“春笋计划”,形成分析公司框架的“五要素模型表”,帮助研究员规划成长路径、扩展能力边界,最终希望帮助研究员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构建起强于市场的判断力,哪怕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环境里,也能探索出惠及更多人的有效建议。

面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如何学会与时间做朋友,在悬而未决的氛围里获得对未来的信心和力量?或许,从这些坚守专业、奔赴热爱、勇担责任的人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找到答案:用时间沉淀专业,用专业创造价值,把一个个不确定的路口走成确定的方向,静待时光开花结果。

当我们将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地域和行业,会发现,更多“种时光的人”,就在身边。

在北京电影学院,苏牧教授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有电影的生命,一日长于百年”, 苏牧的言语间难掩对电影的热爱,电影已然成其人生长河中生命力的绵延。在与年轻的学生讲授电影时,苏牧永远激情澎湃,站上讲台,极致剖析每位电影大师的经典镜头,以满腔热情将专业价值传递给一批批年轻人。在日复一日的传承里,苏牧期待收获的,是一个属于电影的,“发光的未来”。

在南京的社区医院,全科医生陈妙玲的日常工作中,其中一项内容是定期随访慢病患者。20年的从业生涯中,陈妙玲一直承担着医疗系统中最基层的活儿,但她始终践行着医学人文的关怀和温情。她相信,专业技术和人文情怀是好医生应具备的两个并行不悖的标准。在长期的陪伴里,陈妙玲成为了患者信任的“家门口熟悉的人”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潜水之滨,安徽省潜山市野寨中学的副校长徐富贵,历经41年,从数学老师走到教学管理,终把“育人第一,教学第二”的品格教育落到实处,他坚信,品格教育能在“分数”之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尺子”。沉淀下来的专业方法论,也从大山深处推广到五湖四海……

择一事而终一生的人,总是令人动容和钦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用热爱播种,用专业深耕,用责任培育,静待时光的淬炼,开花、结果。南方周末联合中欧基金,共同发起的讲述专业人士故事的纪录片栏目《种时光的人》,找到在戏曲、电影、教育、医疗、金融五个领域专心一志的深耕者,希望他们不惧行业浮沉,耐心积蓄专业的力量被更多人看到,也希望这些“种时光的人”,能够萌生人们心中的种子,在共同奔赴美好的路上带来笃定的力量。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