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运行10年,为何电信网络诈骗依然存在?
如果实名制的运行,只是让公众履行了实名登记义务,对掌握海量用户信息的运营商却缺乏完善的日常监管机制,必然会导致权力与责任的脱节,交由运营商的用户信息,成为灰色交易泛滥的温床,实名制的公信力何在?
责任编辑:陈斌
不知不觉间,电信实名制落地已近10年。
2013年7月,工信部发布《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明确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为用户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含无线上网卡)等入网手续,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如实登记用户提供的真实身份信息。
2015年9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手机实名制开始实施。按照新规,电信企业各类实体营销渠道在为用户办理入网手续时,必须使用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核验用户的居民身份证件,并通过系统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此外,对2013年9月1日前入网的未实名老用户,电信企业应在其办理新业务、更换移动电话卡时,要求其进行补登记。
如今,办理各项电信业务必须实名制,成为绝大多数人生活当中的常态。但也不排除少数人仍未完成实名制登记。以至于到了2022年,中移动江苏分公司还专门下文,指出对于已经办理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入网手续,但尚未办理真实身份信息登记或者登记信息不完整的用户,经多次通知、规定时间内仍未补办登记手续,公司将依法停止通信服务。
除了电信实名制,网络实名制也于2015年开始实施,明确了注册用户需“后台实名”,迄今也已8年。
实名制的出台,是为了更好保障电信、网络用户安全。世界上不少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实名制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做到“一人、一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