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报告讲了怎样一起做好事:一朵花、一群人、一个生态
什么时候做公益才最合适?
河北南部某村的王奶奶坐在炕头上,使用手机的动作就像自带慢镜头,甚至有些“卡顿”,手指重重地在屏幕上滑动或点击,眉头不时紧锁。她正忙着“种花”,不过至今她也没弄明白,“种花咋能‘种’出助听器?”
紧邻河北的北京通州,小武刚发工资,奖励自己一块智能手表。据他介绍,这块表有着特殊的意义,“每卖出一块生产方就会捐出一块钱”。自从戴上这块表,小武每天晚些时候都会跑到小程序上捐出自己的微信运动步数,“这个能换公益金,支持建设乡村少年足球场”。
向南数千公里的深圳,晚上8点,环卫工人杨阿姨一分钱领了一份爱心餐。当她享用这份晚餐的同时,一条推送从“微信支付爱心餐”小程序推送到捐出爱心餐的赵明的手机上:“有位环卫工人……在尊宝披萨,享用了鸡肉芝士焗饭套餐。”
不远处的某个居民小区,王者荣耀的玩家正忙着在峡谷里面播种,他们所领取的游戏奖励可以解锁“为 100 个乡村打造特色农产业”的公益梦想,让若干个真实的公益项目落地。
没有做传统意义上的好事,但上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进程中,为身边或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释放出自己的善意。
关于场景
利用创新与共创,在多个场景中释放公益能量、创造公益价值,这是日前发布的《人人爱公益-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季度报告2022》(以下简称为“腾讯SSV报告”)侧重对外介绍的内容。
作为重点关注,腾讯SSV报告用了近半数篇幅阐述其在“创新场景,拓展公益可持续边界”方面的动作。“要想实现公益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拓展公益的边界,连接公益生态各方力量,共创多种多样的公益场景,让用户能更多形式、更低门槛、更加便捷、更感兴趣地参与其中。”近年来,腾讯致力于通过自身的连接属性,探索搭建多元创新的公益场景。
“传统的募捐形式在公益行业发展面前太过无力,它将捐赠人做好事的场景固化在捐款一事上,”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就这一问题给出了解释,“其实,捐一朵小红花也是捐,如何激励用户自主参与进公益行动之中才最为重要和关键。”
在她看来,在探索如何吸引公众参与公益时,更关键的思考在于如何能够让公益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为了让这些成为现实,腾讯和所有连接起的公益伙伴一起,努力构建一个“人人爱公益、人人做公益”的全民公益场景。一个能够显著证明这一内容的例子,便是“王奶奶和村民们的种‘花’行动”。
“这是做好事哩。”河北省定州市西北齐村服务站站长李春颖热切地对前来办事的村民讲解着。
“当我们捐赠的小红花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启动这一公益项目,咱们村的那五六个孤寡老人或许都能得到帮助,这里面就会有你捐赠小红花的一份功劳。”随着李春颖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村民们从一开始的迷惑逐渐变为赞叹,并在说话间打开了自己的手机。
就是这样,一天,两天,一个月,西北齐村的田间地头,盛放了超过8000朵小红花。
在河北省的另一个村落西贾庄村,发色灰白的村民奶奶蹒跚着来到服务站,宋翠急忙走出房门接过了奶奶手中的针线。于常人而言一次简单的穿针引线,对于高龄的奶奶来说却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服务站和社工宋翠的存在则给村里带来生机。
“奶奶可能半个小时也穿不进一根针,这让我觉得这个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宋翠如此说道。而更让她挂心的,是一村之外的更多老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通过99公益日“一花一梦想”,李春颖、宋翠、村民们的期许最终换来了“关爱乡村孤寡老人”公益梦想的落地。
“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让用户感受到,即便捐一朵花也可以让某个人变得更好,”葛燄介绍,“我们希望让大家都喜欢做公益,让自己和世界都变得更好。”
“腾讯公益发起的这一在乡村地区进行捐花的行动思路很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董强认为,“将现代互动社交的公益理念引入农村地区,是一次现代公益文化下乡的尝试。”
外部拓展
关于乡村场域的公益场景延展,另一个具有显著代表性的便是“区域公益专场”。
从线上向线下拓展,在时空公益场景突破,通过更广泛的用户互动,降低“做好事”的门槛,加快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助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是巩固乡村发展成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实路径。
“过去而言,捐赠可能只是随手一个善举,但现在我会更关心家乡的项目,人在他乡,还是希望能为家乡助力。”腾讯公益爱心网友“远方的鱼”表示。
据腾讯SSV报告数据披露,4月至7月以来,腾讯公益已成功举办重庆、湖北、陕西区域公益专场,参与的社会组织超过600家、公益项目超过1000个,捐款人数超过270万人,捐款总额超过6.6亿。
99公益日期间更有河南、江苏区域公益乡村振兴专场与同步举行的“活水计划”乡村振兴专场,三个区域场共募集到公众善款7亿元,将投入乡村振兴、教育助学、医疗救助、灾害救援等领域。其中,乡村振兴项目的公众捐赠占比最高,达到58.6%。
“我们希望能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区域特色,在各地政府的指导下,创新衍生出多时、多地、多场景、多主题的公益日,协助地方行政组织,举办地域公益嘉年华活动,让公益文化普及更下沉、更亲民、更低门槛、更接地气、更强参与。”
葛燄介绍,从99公益日到地域公益嘉年华,腾讯也在思考,如何让“爆发式”的公益节日,不再聚焦于募捐总额,而是升级为可持续的、细水长流的公益共创。
除了面向捐赠人和受益人的地域场景拓展,腾讯对于外部携手的视角从来不会趋于狭窄。共创的理念,清晰写在“创新场景”篇章的第一页。
在“益企种花”项目框架下,依托于腾讯公益的号召与联动,越来越多的企业给自己的logo戴上小红花。该项目由腾讯公益发起,携手爱心企业、公益机构共建数字时代公益共同体,三方以纯粹公益目的、良好公益信用为合作基石。
据介绍,“益企种花”以捐款、用户行为公益、小红花联名、联合传播等多元化合作形式,打通线上公益产品和爱心企业线下用户场景,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低门槛、多趣味的公益参与方式邀请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助力公益,一块做好事。
腾讯SSV报告举例:泡泡玛特在活动期间鼓励用户捐出能抵扣现金的消费积分,即可支持“乡村孩子美育梦想屋”项目,每20积分捐出1份爱心,每60积分捐出1支画笔,每1000积分则是1个乡村孩子1学期的美育课……
“企业公益行为在过去长期缺乏一种真正能与大众产生共振、共创情感链接的交互模式”,腾讯SSV报告认为,这样做的最大价值在于除依靠公益平台自身带动用户外,撬动更多爱心企业的力量,通过技术能力打通企业场景,点燃全民公益共创潮,将公益做成人人可参与的全民活动,融入到衣食住行等大众生活中,让爱心倍增、放大,触及生活各个角落。
内部联动
当然,全民公益的场景构建中,也少不了腾讯内部的动员和融合。
“我们陆续尝试和腾讯内部的业务伙伴一起,创造新的场景,基于生活、娱乐、工作的场景,让更多的公益用户能够多形式、低门槛地参与”,葛燄介绍,2022年99公益日,腾讯内部有六十多个业务参与,“未来我们也会更多地寻找和挖掘新场景”。
文首所述环卫工人享受爱心餐的公益项目,便是腾讯公益与微信支付共同推出的“爱心餐公益计划”。
在腾讯微信看来,支付场景中的公益需要综合考虑用户需求与自身禀赋之间的关系。作为连接平台,微信支付要将公益“化整为零”、多通道发力,连接到每个场景,为用户参与公益提供渠道。
打开名为“微信支付爱心餐”的小程序,公众可以点击“参与爱心餐捐赠”按钮,以10元为一份,可捐1元、5元、10元等金额。据页面提示,10元为爱心价,合作爱心商户会向环卫工人提供原价为20元至40元不等的套餐。
在执行端,杨阿姨饶有兴趣地拿出自己用了多年的智能手机,“这里,进这个小程序,能领一个券”。在点击小程序之后,需要环卫工人自行认证身份,可领取一份爱心餐券到爱心商户享受1分钱就餐,在环卫工人到店用券核销时,捐赠资金可实时补贴给爱心商户。
自2021年10月正式发布至今,“微信支付爱心餐公益计划”已覆盖深圳、广州、延安三地近7万名环卫工人,累计送出近70万份爱心餐、8万瓶爱心水,截至目前已有40+万用户参与爱心餐/爱心水捐赠,累计捐款近8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捐赠还通过技术手段探索出一套“数字化公益执行+点对点实时反馈”的创新模式,即公众捐赠的每一笔善款都会形成单独成份的爱心餐,供具体的环卫工人领用。领用后,捐赠人会收到反馈通知。
这也是一个公益与互联网“相拥”的典型案例:捐赠人奉献爱心力量,在有效、透明的机制下及时收获反馈,构建信任;平台释放连接价值,联动商户、技术企业、公益组织确保项目创新与有效性。社会协同的价值创造,在这一场景上有了更好的展现。
99公益日期间,腾讯公益推出的首个全民公益互动音乐开放计划——“小红花公益音乐会”,也是腾讯公益与腾讯音乐内部合作的又一案例。
该活动融合了公众倡导和募捐场景,打通了99公益日“一花一梦想”的创新玩法,观众可以对指定公益梦想捐赠小红花,当筹集小红花达到规定数量后,腾讯基金会将联合业内合作伙伴筛选合适的公益机构执行,帮助梦想落地,并定期向用户反馈梦想具体执行进展。
此外,通过视频号开音乐会,用音乐打破公益的次元壁,拉近公众和公益的距离,为公益行业和数万家公益机构提供数字化劝募运营新路径,开启用户与公益的全新互动模式,为公益传播、公益筹资发挥其独特价值。
在工作场景中,腾讯公益从内外双线出发,以腾讯文档和腾讯会议为抓手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受众的认知中。
2022年9月23日,腾讯联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腾讯文档内推出了在线文档公益主题装扮背景。技术驱动的数字工具与生动的装扮背景联合,将低碳减排的理念以更柔和、更无形的方式输出力量。99公益日期间,腾讯从外部联合高灯科技、东鹏特饮举办“开电子发票支持低碳生活”“扫电子标签,筑公益球场”等公益议题活动,将公益理念进行打碎,掺揉进工作细节中,实现了对更多用户的触达。
生态价值
“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数字公益慈善发展论坛”提出,要加快新技术在公益慈善领域创新应用。要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互联网+公益慈善”向民生服务、公众素质素养培育等新场景、新领域拓展,让数字公益慈善生态更加丰富,更加普惠。
为了建设一个更丰富、更完善的公益生态系统,腾讯公益充分利用互联网行业的连接属性,不断拓宽边界,将触手探到了更立体的层面,向着更多方向落实着自己的使命。
无论是一场音乐会,还是一个装扮背景,抑或是一张虚拟的电子发票,腾讯公益不断拓宽着边界,但也始终不满足于当下的景色,直到影响更多人、更多环境、更多区域,直到“公益生态”一词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让公益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国际公益行业基础设施支持机构WINGS曾对公益支持生态系统(Philanthropy Support Ecosystem)做出定义,一个强大的公益支持生态系统就是能够帮助行业加强专业性、提高捐赠金额并树立行业标准,从而帮助公益行业中的组织和个人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将一个人汇聚成一群人,让一家企业撬动另一家企业,让一个部门响应另一个部门,把一朵花栽种成一片花海……
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场景搭建的过程中,一个惠及全民、来自全民的公益生态正在形成。
“平台一定要往后退”,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琴认为,只做平台该做的事情,发挥其他参与方的作用,“就是在政府指导下,联合公益机构、企业和公众实现深度协同,共建一个更透明健康的公益生态”。
南方周末《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认为,互联网技术延展了创新的可能性,不同于以往公益机构“独揽”公益创新责任,如今政府、互联网公司、公众都纷纷通过互联网为解决社会问题添砖加瓦。因此,依托互联网共创、广泛团结公益力量、打破公益时空限制将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这也同样带来极大的挑战。
腾讯主要创办人之一、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曾直言,“去做这些难而正确的事,以长期主义的决心推动社会共创,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这大概可以解释腾讯公益在建设公益生态系统时的决心以及生长方向。
不过这些王奶奶都听不懂,就像她仍然不知道为啥手机上种的“花”能真的变成助听器,但“这是做好事,你看我都攒多少‘花’了”;小武坚持每天捐赠步数,一天也不想落下。
杨阿姨每周会去一次爱心商户的店里,感受不知来自何方爱心网友捐赠的温暖,每每这个时候,小程序的捐赠人端就会收到项目进展信息;李春颖和宋翠还是在服务站忙活,天冷了,关于老年人的工作更不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