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缪钺先生与广州学海书院
缪先生的本愿是借助学海书院的平台传道授业,弘扬学术。但事实上幕后老板只想以学术缘饰政治,复古尊经也好,融会西学也罢,无非是一套强人话术,一旦窥破此点,无意涉足政事的缪先生自然意兴阑珊。
责任编辑:刘小磊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末,广州政局相对稳定,进入工商业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不少教授纷至沓来,粤中黉序,一时名师云集。当时已崭露头角的文史学者缪钺先生,也是这群南下教授中的一员。1935年10月至1936年6月,刚过而立之年的缪先生移砚广州学海书院,担任教授兼编纂。与他后来转徙西南,任教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的经历相比,他在广州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不到一年,而且学海书院名声不彰,故而这段经历素来少人留意。笔者前段时间参加缪先生《奇气灵光之境》一书的分享会,对这段往事萌发了兴趣。于是搜检文献,撰为短文,为缪先生的教育生涯作一补白。
吾道已南行
缪先生就职的广州学海书院,由当时主政广东的陈济棠的明德社与活跃于政学两界的张君劢的国社党合作创办,自述宗旨“在振起民族文化,参以西学方法及其观点,以期于融会贯通之中重建新中国文化之基础”,培养“学行兼优人才”。1935年6月初拟议筹办,到秋天即告开学,效率极其惊人。邹鲁让出中山大学农学院原址,解决了办学地址问题;原明德社“学术研究班”的学员部分转为学院“特课生”,以高额津贴招考北上广的大学毕业生,解决了生源问题;利用张君劢及本土学人的人脉,高薪征聘导师,解决了师资问题。当时在河北省立保定中学教国文的缪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经山东大学姜忠奎(叔明)教授介绍,接受了聘约。
吸引他的,首先是学海书院标榜的保存国故、沟通中西文化的精神,于早年即倾心《学衡》派的缪先生而言,这种宣传无疑隐含了一种“使命召唤”。缪先生的高弟景蜀慧教授总结:“彦威师为人,同样具有诗人理想主义气质,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事业,怀有真诚的使命感,在思想上亦赞同接受学衡派融汇中西的思想文化主张。”(《〈蒹葭楼诗〉与彦威师的师友情缘》)理想主义的真诚,让他对于这次邀约满怀憧憬,而广东正处于陈济棠主粤最成功的“三年施政计划”阶段,经济成就亮眼,能提供更优渥的待遇,对苦于欠薪或资历尚浅的学者,尤其具有吸引力。比如谭其骧先生,应聘原因之一就是来学海书院当导师可以领取相当于北平教授的工资,解决经济压力。另外,比起危如累卵的华北,广东也更加安全,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上一年暑假,缪先生在送友人回乡的诗中写道:“他日中原忧左衽,管宁皂帽欲相依。”(《送梁鹤铨暑假归里》)便吐露出对时局的殷忧,只是没想到离开的机会来得那么快。
南下的经过,缪先生有组诗《乙亥南游杂诗十六首》备记其事。他从保定出发,先北上北平,跟师友张采田、吴宓、李濂镗一一话别,然后坐火车至青岛与姜叔明汇合,一道搭乘海轮,取道上海、汕头、香港抵达广州。此前他从未离开过北方,京冀之外,最远只到过开封的河南大学任教一年。这次却要离开熟悉的故土和故人,去往遥远的南方,因此组诗起笔就说:“卅年生息幽燕地,又作天南万里游。”临去迟迟,壮语底下满是“明日隔山岳,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