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财库局局长许正宇:下周一起可用人民币购买港股
投资者马上可以用人民币买港股了。香港交易所将于下周一(6月19日)正式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 (下简称“双柜台模式”) 作交易及结算之用。“这将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写下重要一页。”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近日在特区政府总部接受GDToday、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推出“双柜台模式”最主要的目标是达至平稳运行,为在港人民币股票的发行、交易、庄家机制及结算等关键环节累积更多经验,推动市场参与者为未来进一步在港发展人民币证券业务做好准备。“我们会继续在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各个层面多下功夫,让香港更好地发挥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
“双柜台模式”旨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所谓“双柜台模式”,是整个港币-人民币双柜台交易流程、庄家活动及结算模式的统称。“双柜台模式”下,投资者可以分别以港币和人民币两个币种进行买卖。两个柜台下的证券属于同一类别证券,因此两个柜台的证券可以在不改变实益拥有权的情况下相互转换,并且设有双柜台庄家机制解决流动性及双柜台间价差问题。
目前已有24只港股纳入“双柜台模式”名单,所属行业包括科技网络、金融、地产、消费,占港股日均成交量约四成。其中,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移动、比亚迪、长城汽车、中国平安均已在内地、香港两地挂牌;此外,还包括腾讯控股、快手、小米集团、阿里巴巴、京东等科网股。
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当记者提及即将落地的“双柜台模式”,许正宇强调意义重大。他说,一方面,持有港股的投资者,若希望持有或增持人民币,可直接在人民币交易柜台套现股票取得;另一方面,持有离岸人民币又希望投资港股的投资者,无须先兑换港币才进行交易,变相减省汇兑成本及风险。“该模式对于港股市场投资者来说绝对是‘双赢’局面”。
据了解,港股“双柜台模式”将分阶段推行,初期港股市场参与者可开始应用双柜台进行交易,但内地投资者尚无法立即通过港股通参与“双柜台模式”,开通初期可能主要集中于香港本地或海外投资者尝试使用。许正宇表示,作为一项新的交易模式,这次推出“双柜台模式”最主要的目标是达至平稳运行,并为接下来的工作累积经验。他向记者透露,未来会将港股通(南向)接入“双柜台模式”,届时内地投资者不需要像现在要有换汇的过程才能买港股,而是直接用人民币就能购买港股。“毕竟最大的人民币资金池在内地,我们要将境外的产品与内地的资金池连接起来,才能够更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额接近一万亿元;全球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约75%都是在港完成。
“我们希望香港成为境外的人民币枢纽,不仅要提供更多的产品,更要做好与内地的联通。”许正宇说,从最初的港股通(沪港通和深港通),再到债券通(北向通和南向通),香港一直在持续深化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我们仍在思考与内地互联互通方面需加强推进哪些工作。”许正宇举例称,比如考虑是否优化大湾区的银行理财通;另外,还要持续推进“前海十八条”列明的相关合作。2022年9月2日,《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关于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的十八条措施》(简称“前海十八条”)在深港两地同步正式发布。他解释说,“前海十八条”提出通过私募基金的联通,使得在香港设立的私募基金更容易通过前海这一跳板,参与内地科技等不同领域投资。“我们希望加强香港作为连接海内外资本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同时也是为了人民币国际化做出努力。”
面对全球市场波动 香港金融体系仍然稳健
近期,以硅谷银行破产和瑞士信贷并购为代表的欧美银行业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再加上美联储加息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如何管理及防范风险也是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议题。许正宇表示,在建立境外人民币生态圈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的工具箱。“除了今年5月推出的利率互换通,我们会积极推进国债领域的风险管理工具,以有效管理投资的风险,让境外投资者在香港参与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时有更大的驱动力。”
处于当前高度波动的全球金融市场中,许正宇强调,香港的金融体系仍然十分健康和稳健。“我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约是20%,远远超过国际要求的8%。这表明香港在金融稳定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他指出,硅谷银行破产、瑞士信贷并购等事件对香港的影响都很轻微,“一方面这些银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本身并不算大;另一方面,香港自身的监管非常严格,有一个跨市场的全天候监察体系,可以跨市场审视不同市场的风险传导,以及有无系统性风险。”
讲好香港金融故事 巩固全球资金“聚宝盆”优势
“金融服务业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希望通过更广泛的服务范围和更大的市场体量,输出金融业务。因此,香港需要与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商业或实体经济方面的合作。”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总规模达4.6万亿美元(约35.7万亿港元),大约是香港GDP的12倍,65%的资产来自非香港投资者。许正宇表示,相关数据都体现了香港作为“聚宝盆”的吸引力,未来会聚焦怎么进一步去“聚财”,这就需要讲好香港金融故事。
随着香港踏上疫后复常之路,许正宇今年也远赴英国、比利时、韩国等国家,亲身向国际市场推介香港。他认为,香港金融故事有三个主轴,即自身市场改革、与内地互联互通以及新金融领域的发展。“第一,我们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包括3月推出的上市改革,吸引‘专精特新’的企业来香港上市;5月我们通过了一个税法,对家族办公室的税务优惠免除。第二,就是与内地的联通。第三,在新的金融领域发力,包括绿色和可持续金融、金融科技等。”
许正宇举例称,今年年初,特区政府曾将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相结合,在绿色债券计划下成功发售8亿港元的代币化绿色债券。“这是全球首批由政府发行的代币化绿色债券。我们希望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有哪些技术元素可以应用或提升,以改善绿色债券发行的效率。”
谈及香港对境外资金的吸引力,许正宇告诉记者,特区政府今年年初发行了57.5亿美元等值的绿色债券。吸引超过360亿美元等值的认购金额,并成功吸引未曾参与过特区政府绿色债券发行的新投资者,同时也得到不同类别的传统和绿色投资者的持续参与。“国际投资者对于香港特区政府作为债券发行人的信用是高度认可的。我们希望香港作为一个绿色融资中心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
许正宇说,香港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与英国等国家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有海外媒体存在一些抹黑的报道,但境外投资者或业界人士心里很清楚,机遇就在香港,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下全球经济增长动力肯定来自亚洲,而亚洲的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中国。一些国际机构预测显示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5%。这些都是清晰的数据,令我们在国外讲香港金融故事时更加掷地有声。”
许正宇强调,希望通过此次外访,吸引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不同国家的投资者,通过香港进入大湾区并发展他们的业务。“全球经济重心正逐渐向东方移动,国际投资者对参与亚洲发展的兴趣很浓厚。香港是一个引入财富和商机的热土,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并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客户。”
香港已走上复苏之路 应深化双循环交汇点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日前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经济报告》显示,今年首季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2.7%,终止连续四个季度的跌势,说明香港经济已在复苏之路上。
尽管前路仍有挑战,但许正宇依然对香港经济保持乐观。他表示,香港第一季度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消费方面的带动,包括消费券和“开心香港”系列活动都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他认为,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有信心香港经济在2023年实质增长会介于3.5%至5.5%之间。
香港经济增长的势头和持续性在哪?对此,许正宇认为,香港是一个综合型的国际金融中心,意味着香港不是“偏科生”,而是跨越金融板块,在银行、证券、保险,甚至家族办公室等领域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他指出,香港未来要基于自身优势基础,结合“一国两制”给予优厚的条件,持续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中内外循环交汇点的角色。“我们常常说‘合纵连横’,纵向的就是我们联系各个国家,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令到内地投资者通过香港走出去;同时,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参与内地的资本市场交易。横向就是‘一带一路’,香港如何作为融资中心及专业服务中心,协助我们国家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够推进他们的项目。”许正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