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所谓全面脱钩和去全球化是不现实的”丨首席访谈⑨
“达沃斯论坛”讨论的所有话题,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深刻关联,都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民生话题。
中国的很多动向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从跟随者、参与者逐渐成为定义者之一。这都需要通过多方对话与合作加以实现。
只要存在资源禀赋、熟练技术工人可获得性、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等差异,就会存在国际的分工与合作,就需要国际贸易,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长期来看,政府或许可以加速或减缓全球化的进程,但不可能阻止,更不可能逆转。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廖浩伦
时隔四年,“夏季达沃斯年会”重启迎宾,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2023年6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宣布: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6月27日出席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其间,李强总理将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等外方嘉宾,并同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代表对话交流。
此前的2023年6月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年会”)将于2023年6月27日至29日在天津举行,主题为“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
作为全球顶流政商学等各界的全球对话平台,世界经济论坛是全球各界观察世界政经动向的风向标。在其52年历史中,世界经济论坛在推动地区和平发展、经济全球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许多全球重大公共议题上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曾是德国统一、南非民族和解和巴以和平谈判等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面临后疫情时代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百年变局,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号召力如何?它的议题经过了怎样的论证过程?推而广之,世界经济论坛还能推动全球重大公共议题的破题吗?
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前夕,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接受了南方周末独家专访。他是世界经济论坛首位来自本土的大中华区主席,曾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
他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称,经济越是处于困难时刻,越需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因此,本次论坛主题确定为“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核心目标就是重新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活力,通过政府与企业对话、东西方对话等各种对话探寻经济复苏之道。
规模规格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南方周末:时隔四年,2023年夏季达沃斯年会终于重启线下论坛迎客。目前论坛筹备情况如何?与往届相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陈黎明:4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冠疫情和地缘冲突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去全球化风险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衰退、脱钩断链、通货膨胀、粮食和能源供应等新问题层出不穷,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长期挑战仍需面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发展也备受关注。
对世界经济论坛来说,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将继续秉持“中立且公正”的立场,继续推动政府与企业对话、东西方对话等各种对话,寄望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短期和长期挑战。为此,本届年会将汇集来自商界、政界、学术界、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一千五百多位全球领袖和创新人士,通过一百五十多场高水平对话活动,寻求因应之道。总体上看,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基本已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为办好此次论坛,在筹备阶段,天津市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在很短时间内动员了很多政府机构,编制了八百多个行动计划,并逐一部署落实。国家相关部委也对论坛准备工作给予了许多指导、支持和协调。目前,所有场馆的准备工作都在按部就班进行中。
南方周末:这么说,正如外交部长秦刚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透露的“前来参会的各国企业家争先恐后”,为什么这么“争先恐后”?
陈黎明:这次新领军者年会的确吸引了众多企业家与会,同时还有多国领导、政府高层代表、学术界代表、媒体领袖等踊跃注册参会。
如前所述,4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人们面临着通货膨胀、粮食和能源供应、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短期和长期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解决。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提供一个中立且公正的对话平台,多年树立的信誉吸引着参会者们来到今年年会,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与此同时,本次夏季达沃斯论坛是时隔四年后重归线下举办。基于过去13届夏季达沃斯的巨大影响力,我们预计,这四年积压的对话与合作需求都将借这个机会重新在本届年会上释放出来。
所有主题与每个人切身利益深刻关联
南方周末:我们注意到本届夏季达沃斯年会设置了6个核心主题:重启增长、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能源转型和材料供应、保护自然和气候、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趋势以及部署创新。为什么确定这样的六大主题?
陈黎明:近年来,全球的企业和企业家不仅遭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挑战,而且也受到来自营商环境和舆论环境方面的新挑战。因此,如何在应对这些新挑战的同时加快推进重大的共同目标,是全球决策者思考的首要问题。
本次论坛的核心目标是重新激发亚洲和世界各地的创新活力和企业家精神,探寻经济复苏之道,最终确定新的行业模式和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世界经济迈向更加平等、更可持续和更有韧性的未来。
为了推进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这六大主题。重启增长、能源转型、保护自然与气候,是全球面临的最迫切问题。后疫情时代的消费趋势,是疫情后的重启与复苏之时,我们面临的新趋势,也是新机遇。部署创新,是讨论如何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规避科技带来的风险。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是夏季达沃斯最显而易见的主题之一。我们希望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实际上,本届夏季达沃斯讨论的所有话题,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深刻关联,都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民生话题。
南方周末:这些主题确定之前经过了什么样的论证?
陈黎明:在议题的设置过程中,我们是通过反复讨论推敲、广泛收集内外部各方的意见,了解他们对哪方面的话题感兴趣,并将其纳入我们的考量范围之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整合,最后确定下来。
南方周末:你们希望通过本届年会达成怎样的效果?或者有什么期待?
陈黎明:我们期待通过本次夏季达沃斯论坛能够促进利益相关者在重要议题上的对话与互动,以改善合作。
施瓦布教授很有前瞻性
南方周末:夏季达沃斯年会至今已举办13届,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事实上,1979年至今,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几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共进。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教授被授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这种互动关系中,施瓦布教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陈黎明:早在1978年秋季,克劳斯·施瓦布教授便敏锐洞察到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他第一时间邀请中国参加1979年的冬季达沃斯论坛。当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了论坛,引发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
这是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长期友好关系的开始。自此,中国每年都会派代表参与达沃斯论坛。到2005年,施瓦布教授提出举办“中国夏季达沃斯”的设想,希望把夏季年会发展成与冬季达沃斯年会规模、影响相当的大型国际会议。同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企业高峰会”,我本人当时作为跨国企业代表也出席了那次会议。2006年,论坛在北京设立办事处。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大连举办了首届“新领军者年会”。
南方周末:为何如此重视中国?
陈黎明:施瓦布教授很有前瞻性。
1978年,中国GDP只占全球GDP1.74%;但是四十多年后,中国GDP占比已达全球GDP2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的确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摆脱了绝对贫困,包括我本人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我出生在新疆石河子农场,成长于非常艰苦的环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而所有这些都是我当初根本想不到的。
施瓦布教授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预判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将成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力量。很显然,他的这一预判的确是远见卓识。
“真正的进步需要持续的承诺”
南方周末:什么原因促使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长期扎根?
陈黎明: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变革,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对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来说,寻求了解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机遇和风险时,更加需要洞察力。
同时,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对全球增长和繁荣至关重要。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所奉行的合作态度,对于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在内的全球性问题也至关重要。
换个角度看,自1979年开始,论坛既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崛起,也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论坛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也为世界搭建了一个了解中国的舞台。
南方周末:你说“(论坛)也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能具体讲一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陈黎明:一两个例子无法概括。论坛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的进步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承诺。
自从1979年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达沃斯论坛之后的44年里,不计其数的中国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学术界代表等,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平台上自由、平等地与来自全世界的政界、商界、学界同侪,就当下世界上最重要的议题进行交流,而这些参会的中国官员直接影响着政策的制定,商界领袖们则掌控着中国最重要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经济论坛不仅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崛起,也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做出了一份贡献。
南方周末:还会有哪些深化合作的计划?
陈黎明:展望未来,面对国内国际新的复杂形势,论坛仍将继续致力于为中国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促进公营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塑造中国与世界共同的未来。我相信,论坛与中国的合作会越来越深度,越来越广阔。
南方周末:论坛与广东和广州也有着多年的友好往来。2016年,施瓦布教授曾到访广州,称广州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佳实践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地区,更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应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最成功的地区之一。论坛如何延续和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交流?
陈黎明:首先,我代表论坛热诚欢迎广东省、香港、澳门地区及大湾区其他各市政府继续参与包括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内的各项论坛活动。
过去几年特别是疫情期间,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的项目一直在有条不紊推进中,例如“行走的达沃斯”系列,我们已经组织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代表到访北京、浙江、海南等多个省市,与当地政府举办政企交流会,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未来,我们希望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与更多的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交流。
“应该有更多中国企业参与”
南方周末:施瓦布教授和论坛始终倡导和平、合作、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这些都与中国的主张高度一致。在达沃斯这个世界舞台的对话中,中国目前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陈黎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政治、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许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中国的很多动向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与此同时,全球治理体系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从跟随者、参与者逐渐成为定义者之一,也都需要通过多方对话与合作加以实现。
在此过程中,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也在致力于成为东西方的桥梁,为加深理解、避免误判,加速合作、回避壁垒,加强对话、规避冲撞,发挥我们的绵薄之力。
南方周末:那么,从世界经济论坛两组(以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为主的“合作伙伴”体系和以成长性企业为代表的“新领军者”)中国企业会员的变化和你们评选的“灯塔工厂”“科技先锋”等榜单中的中国企业来看,中国经济结构在如何改变?与世界同频吗?
陈黎明:坦率地说,参加论坛的中国会员企业数量偏少,并没有充分代表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及发展现状。我希望未来有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论坛的平台,让更多中国声音被世界听到。
既然你提到了“灯塔工厂”和“技术先锋”这两项评选,我想先简单做个介绍。“灯塔工厂”项目旨在遴选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尖端技术应用整合工作方面卓有成效、堪为全球表率的领先企业,其中首要的指标是积极采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化、自动化、先进分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先锋”计划表彰来自世界各地的早期到成长阶段的公司,这些公司参与使用新技术和创新,将来会对商业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我注意到,中国企业近年正持续发展中国智造,突破技术难点,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世界的焦点。截至2022年10月底,论坛一共评选出的150家“灯塔工厂”中,中国就占了50家。最新一批“技术先锋”中,中国企业数量也位居世界第二。此外,中国的入榜企业在智能制造、数字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同时,也逐渐在绿色低碳领域走在前列。
南方周末:既然“灯塔工厂”和“技术先锋”榜单中的中国企业数量居前,为何世界经济论坛两组中国企业会员偏少呢?
陈黎明:准确来说,中国会员企业的绝对数量并不少,但是没有充分代表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及发展现状。以中国现在在全球舞台扮演的定义者之一的角色,应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论坛的平台上来,与论坛全球的会员企业一起,共同交流,互相借鉴,促进合作,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企业收获成长,同时也共同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只有经济对话成为各方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南方周末:不仅在中国,达沃斯论坛已然是世界顶流人物对话交流平台的大名片。小小的达沃斯镇因论坛而成为世界的焦点。你认为,世界经济论坛吸引力的关键是什么?
陈黎明:如前所述,世界经济论坛是致力于推动政府与企业合作、东西方合作的国际机构,一贯秉持“中立且公正”的立场,为参会各方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对话环境。在52年发展历史中,论坛信守了承诺,因而建立起牢固的信誉,并为各方所认可。正是基于对论坛的信任,众多国家元首、政要、商界领袖、专家学者、青年才俊等这些群体才会愿意汇聚到这里,持续地参与到论坛的对话中。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许多重大议题,例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等全球共同面对的长期和短期问题,无法由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独立解决,同样也无法只由政府或者只由企业解决,需要汇集世界各国的力量加以应对。只有推动政府与企业合作,将来自各方的利益相关者集合起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平等及卓有成效的对话,才有助于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南方周末:现在各种论坛或对话组织很多。达沃斯广被接纳意味着什么?
陈黎明:当今世界,各种对话机制层出不穷。但我们也注意到,政治对话容易沦为相互指责,军事对话容易沦为互秀肌肉,技术对话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只有经济对话成为各方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约数。世界经济论坛为世界各国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和路径,在当下世界可以扮演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角色。
论坛本身也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有助于赢得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汇聚有能力推动这些变革的人士,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和广泛共识,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共同采取行动。
全球化进程绝不会逆转
南方周末:回顾历史,论坛确实见证了很多全球历史性时刻,推动了很多重要议程,孕育了很多重要协定。作为一个非政府的国际组织,论坛通过怎样的机制运营它的全球号召力?
陈黎明:世界经济论坛诞生于1971年1月,并于上世纪70-80年代发展壮大,得益于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目标,对话与合作成为解决争端的首要手段。得益于论坛和施瓦布教授前瞻性的眼光,论坛的边界从欧洲走向世界,从经济走向多元,例如邀请中国代表团参加冬季达沃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等成功实践,都有助于论坛逐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信誉度,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可依托的对话平台,能够汇集政界、商界、学术界的领袖,也是公众希望参与的平台。
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正式更名“世界经济论坛”。此后不久,随着冷战结束和东西方关系日趋缓和,论坛及施瓦布教授推动了很多重要议程,孕育了很多重要协定,例如两德统一、南非民族和解、巴以和平谈判等。
近年来,论坛特别关注新生力量。比如“新领军者”社区汇集前瞻性企业,这些企业倡导并支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采用新型商业模式、新兴技术和可持续增长战略。再如论坛的全球杰出青年和全球青年领袖社区,均由具有远见、勇气和影响力的杰出青年组成,他们可以推动世界发生积极变化。
南方周末:历史上,论坛确实在很多领域成为全球对话合作的平台,但近年来竞争大于合作,保护大于开放,脱钩多于融合。近5年来,世界经济论坛是否确实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了世界各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是有无力感?
陈黎明: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竞争是常态,也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手段,社会得以进步。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确实伴随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掠夺、贸易不平衡等,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不是去全球化,而应该在国际体系中通过对话加以解决,通过规则加以调整。
只要存在资源禀赋、熟练技术工人可获得性、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等差异,就会存在国际的分工与合作,就需要国际贸易,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遗憾的是,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强干预大行其道,很多企业深受其害,最终受伤害的其实是消费者。在去全球化道路上,一些国家已经付诸行动。但从长期来看,所谓的全面脱钩和去全球化是不现实的。政府或许可以加速或减缓全球化的进程,但不可能阻止,更不可能逆转。
去全球化也不利于世界各国的长远利益。发达国家需要更大的市场去变现科技创新的巨大投入,而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发达国家的科学与技术以改善本国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我相信,冲突对抗、拳脚相加并不能解决问题,飞机加大炮只能带来创伤,无助于解决纠纷。在国际关系中,只有对话与合作才能解决问题,任何冲突双方最终都要回到对话桌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不愿意“选边站”,因为这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效率低下。
正是秉持这些信仰,论坛希望可以提供一个独立、公正、中立的对话平台。虽然论坛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但经济与所有领域都密不可分。
南方周末:很好的愿望,但致力于研究和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交流与合作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初衷和宗旨。请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大问题是什么?你认为有解吗?
陈黎明:世界经济发展的确面临很多问题,短期比如贸易不平衡、地缘政治冲突、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长期比如气候问题、能源转型、环境问题。但是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相同的,就是将所有利益相关方聚集到一个公正开放的平台上,进行坦诚平等的对话,促进相互了解,加强合作。这就是世界经济论坛正在做的事情。
有影响力的人应发挥更积极作用
南方周末:我们说回企业与经济问题本身。论坛的会员既有以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为主的“合作伙伴”体系和以成长性企业为代表的“新领军者”体系,从这两组会员体系历年的变动中,如何反映世界经济的演进?
陈黎明:可以肯定的是,论坛的会员并非只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开放,更重要的要看企业的质量和所属行业。跨国公司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全球都会有其影响力。新领军者,作为后起之秀,是未来的生力军,也是世界的新希望。很多跨国公司都是从卑微的起点,逐步长大成为巨头的。
在我看来,过去一段时期论坛的会员变化趋势与世界经济的演进趋势大致一致,即从制造业为主逐步加入了互联网与科技企业,同时不断有创新行业的领导者加入进来。比如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联席主席共有10位,其中5位是来自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金融科技等创新行业的创始人或首席执行官。
南方周末:很多人认为,论坛是世界政要和超级富豪俱乐部,因为它汇聚了全球最顶流的政商学等各界人士。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
陈黎明:我不敢认同。论坛的确汇集了世界顶流最顶尖的政商学界、意见领袖和青年领袖,这是事实。正因为这些人在改变世界的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把他们汇集在一起,对世界的影响会更大。无论哪一届论坛,我们设定的所有话题都与民生密不可分,都是民生问题。
这些民生问题可能是长期的,比如说像气候变化,它会影响到世界所有人。再比如,全球经济未来增长会影响世界所有人,粮食供应可能会影响相当一批人,能源供应、能源转型也会影响到世界所有的人。
这些人在世界上有这样的影响力,他们应当在改变世界、人类面对的共同的话题上发挥更加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我们不能够只看到硬币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