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地图:“一线城市”的科技与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

在即将结束的2023年上半年,这十二个字是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被定义为中国的“一线城市”,是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等活动的枢纽和高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在城市综合实力中的权重越来越高,这四座城市也正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通过企业、科研机构、孵化器、创投机构等科创主体,持续完善科创生态,在中国和世界的科创版图上不断提升各自的地位和分量。

我们的科创地图,第一期以这四座城市为观察对象,从它们的上市公司、产业格局、统计年报,看看它们的科创成绩单,描摹城市的科创现状和未来发展。

科创没有万事俱备一说,科创城市也没有十全十美。北京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巨无霸”央企和两个万亿产业链,但需要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人才吸纳中取得平衡;上海有相对完备的产业、有敢投敢想的产业龙头更有外资助力,想要再上层楼仍亟需人才突破;民营企业力撑深圳科创发展的大船,若想要在全球竞争中胜出需要更多原始创新突破,更待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而广州的科创崛起还需花大力气激活企业、科研机构、科创人才的潜力。

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生态的优化和提升,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考验的不仅是城市主政者的远见更有定力。

如同在很多产业、地域发生过的,后来居上的故事并不鲜见,创新创业总是出其不意地打破各种不可能。新的技术变革,改变的不仅是个人、企业、产业的命运,也包括城市的命运。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深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