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吉明院士: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好也是
编者按:
202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南方周末推出“大气十年”专题报道。沙尘、气候、碳中和……关于空气的故事,还在继续。
“大气十条”的实施,最主要的担心是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最终结果证明,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反而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PM2.5标准可以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这是与经济水平匹配的环境质量,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第二阶段目标。
人们想到汽车污染,脑海中想到的画面总是尾气管排出的废气,但把汽油运到加油站、车辆在加油站加油的过程中,汽油都会产生蒸发性排放,目前全国层面对此的重视依然不足。
我们应该为经济复苏到正常状态感到高兴,同时环保监管也不能放松。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质量好也是大家的愿望。
责任编辑:汪韬
郝吉明院士:经济好是大家的愿望,空气好也是
中国大气环境的治理进程若以十年来计,77岁的郝吉明已走过四个十年。
最近的十年变化最大。GDP总量增长了69%,PM2.5浓度下降了57%。变化起于2013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我国第一个针对PM2.5的行动计划。而早在“大气十条”颁布前十年,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就已警示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酸雨防治、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大气十条”“蓝天保卫战”,中国空气治理的各个阶段,郝吉明都深度参与。他说自己的话有时不招人喜欢,有企业老板曾对他说:“你说一句话,我就得追加上亿元投资预算。”
著作等身,郝吉明是中国首位哈根-斯密特清洁空气奖的获得者。哈根-斯密特(Arie Haagen-Smit)在1950年代首次发现了雾霾的成因,该奖被誉为空气污染和气候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十年又十年,郝吉明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与学生的合影,他们都已成长为环境领域各界的中流砥柱。在众多专业书籍和资料中间,“郝爷爷”三个字非常醒目。那是一个巨大的灯牌,年轻人为偶像应援的道具。
“大气十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南方周末:如今回头看十年前,“大气十条”出台对我国大气治理的历史性意义是什么?
郝吉明:“大气十条”是我国第一个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的行动计划。过去一直采取总量控制的策略,但是人民没有直接的获得感,因为老百姓看重的是环境空气质量好不好,而不是减排的数字。所以“大气十条”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核心,通过制定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倒逼污染物减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南方周末:“大气十条”是第一个国家级环保行动计划,不只是大气治理,它对于我国环境治理有什么意义?
郝吉明:过去的环保文件大都由单一部委牵头制定,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发布,这对于其他政府部门的约束力不够。大气污染必须是全社会的行动,不能只靠个别政府部门,因此“大气十条”从制定到中期评估,再到最终检查都是由国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