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景焕:音乐是最意味深长的语言
“这个行业要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我们知道的东西永远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广州
责任编辑:周建平
新冠疫情三年,广州交响乐团做了许多线上音乐会和公开课,希望能陪伴和疗愈大家。持续了几年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在2021年无法线下举行,于是邀请马友友、余隆和很多青年音乐家做线上音乐会和对话。“我们音乐工作者希望能用更多的、特别的方式,让大家充满希望。”广州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景焕说。尽管疫情期间依然繁忙,但曾被乐团的排练、演出、乐谱研究填满日常的景焕偶尔有静下来的机会。“休息是脑袋在进行另一种过滤,也是一种沉淀。”工作以后,这样的沉淀太少太少。常出现的情况是,她要准备的演出已经排到两年后。
景焕1981年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她的外婆是歌曲译配大师、音乐教育家邓映易,曾配译了包括贝多芬、舒伯特、舒曼、马勒在内的许多经典作品,并培养了大批声乐工作者和教学人才。景焕的父亲是作曲家、指挥家景建树,母亲则是一个歌唱家。“我本身喜欢,家里人又都做这行,我根本就不需要做选择。家人没跟我讨论过,也不曾在教育上强调什么,都是‘散养’。如果说我有什么别的考虑,那最多就是我的家庭让我觉得选择这条路也许生存空间更广阔。”景焕说。
从小学钢琴的景焕在十多岁时学到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对其复杂性和缜密的逻辑“叹为观止”,“就觉得他(巴赫)该不会是外星人吧。”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弹奏。这种对复杂性的兴趣持续至今,景焕每次学作品时,都会力图通过乐谱去研究、体会、接近作曲家创作时的心情。那些意味深长的细节最后在她的脑海里逐渐显现,像一幅复杂而生动的地图。
后来她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父亲告诉她,作曲能够享受听到自己作品的喜悦,但是很辛苦,而且那种辛苦只能独自完成,有点孤独。指挥要和乐队排练,每天都在输入和输出,其中还有二度创作。
考大学时,景焕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入学后师从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徐新教授。2009年,她以优异成绩取得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指挥硕士学位,后来获得全额奖学金继续攻读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景焕进入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兼任辛辛那提青年管弦乐团助理指挥以及阿塔利亚室内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她参与了多个国际大赛,活跃于各种国际音乐节,引起业内的关注。
2012年,景焕在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一场演出的后台偶遇广州交响乐团音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