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童症”背后:“巨婴”与“真婴”的位面之战
“厌童症”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的人际交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同时对儿童的厌弃也会影响到生育观念。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中国古代的先贤很早就认识到,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之间存在错位现象,挖井者不一定是吃水人。如果人人都从纯粹利己短视的角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社会就会陷入停滞和倒退。因此儒家的仁爱思想虽基于小共同体本位,但亦讲究推恩向外,即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依赖于“挖井人”和“吃水者”不间断的错位传承,而个体的生存和福祉又依赖于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个人对社会承担责任,即是利人,亦是利己。王夫之对此有极为出色的阐释,他说:“古人之大过人者,只是极心之量,尽心之才,凡所欲为,皆善推以成其所为。则有其心,必加诸物,而以老吾老、幼吾幼,则吾老吾幼即受其安怀;及人之老、人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