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者眼中的“断亲”:不是社会问题,也不代表社会进步

我有一个妹妹在浙江,妹妹的孩子跟我的孩子算是特别亲的二代亲,但是一年到头最多见一次面。这种跨时空的距离感,也就是中国城市化带来的开放和流动的宏观结构。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每一个家庭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自主的单元。获得经济独立的情况下,对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亲缘的经济依赖性就已经失去了。

00后是互联网元时代的一代,就是人们从一开始就可以一个人过日子,不需要太多的社会交往,也能过怡然自得的生活。

青年断亲不是社会问题,也不代表着社会进步,只能说它是社会进化的一个结果,不会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何海宁

2023年春节,出门走亲戚的郑州市民。不过不少年轻人已趋向“断亲”。(人民视觉/图)

“年轻人断亲”这一社会话题持续引发热议。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走亲戚,与亲戚之间的聊天内容成为网络吐槽的热门话题,进而诞生了大量“反向调教亲戚”的搞笑短视频。这在胡小武看来,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回到故乡其实会有一种不适应感,就像“故乡已是异乡”。

这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同时也是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关注城市青年问题。他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

2022年底,胡小武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他通过调研发现,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尤其是“90后”和“00后”群体,断亲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而随着互联网和城市化发展,这个趋势仍在加强。

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变迁,经由经济上、空间上、互联网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导致年轻人做出不同于父辈的断亲行为。“它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结果,我没有把它当作社会问题去理解,这是一种客观的结果。”胡小武说。

胡小武。(受访者供图/图)

亲缘关系里的拉力和推力

南方周末:你是从什么时候注意到断亲概念?

胡小武:从概念上的接触应该是在2021年的7、8月份,但是我自己看到这个概念之后,根据我们做社会学研究的通常方法,就是对自己的个人经验史、生活史做了一些梳理。

我是75后,江西人,从江西的小地方到了南京这样的大城市,离故乡千里之外。二十多年过去,我都面临着疏于和老家亲戚交往的行为。我有一个妹妹在浙江,妹妹的孩子跟我的孩子算是特别亲的二代亲,但是两个孩子一年到头最多见一次面。如果大家暑假有空,就见两次。这种跨时空的距离感,也就是中国城市化带来的开放和流动的宏观结构,最终产生了一种中国社会结构的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