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葛姆雷:六吨金属球悬挂在天花板下

“我们皆为尘土。所有我们有知的一切,都来源于我们脚下,无论是人的肉身,还是植物的躯干。一旦我们丧失了跟土地的联系,我们就会丧失我们最大的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关注中国的崛起,以及它所对应的大自然。我认为整个亚洲都在提醒我们重新连接和依赖土地”

发自:青岛

责任编辑:杨子

2023年,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在展览现场 (西海美术馆/图)

安东尼·葛姆雷

1950年生于伦敦,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雕塑家,英国特纳奖、南岸视觉艺术奖、伯恩哈德·海里格尔雕塑奖、大林奖等众多世界级文化奖项获得者,因其艺术成就被英国女王授予大英帝国勋章及爵士封号。他的作品探索人类与宇宙的本源问题,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其中包括多件永久性公共艺术作品。

2023年4月底,安东尼·葛姆雷携带他的35件雕塑作品来到青岛,为中国观众呈现了一场不同寻常的视觉之旅。

走进青岛西海美术馆5号展厅,73岁的安东尼·葛姆雷不由分说倒在了地板上,在离他脑袋不到二十公分的地方,悬垂着两枚硕大的金属球体,其中一枚重量将近一吨,另一枚重达五吨,它们仿佛锈迹斑斑的土豆番茄,又像鼓鼓囊囊的胴体,但此刻在安东尼仰视的视角之中,这些悬浮的大家伙具备了星球陨石天外来客的质感。这个特殊的角度,即使是作为创作者本人的安东尼,也极少见到。

这离他的初衷不远,这些不规则的金属球体分别被他命名为Fruit、Earth、Body……它们确实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实体:果实,星球,乃至我们自己的肉身。这些金属球同属于《扩张》系列,在金属球体中间,有一个人形空洞,葛姆雷让妻子帮忙,在倒模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封在了这些金属球之中。

“我使用石膏把身体完全盖住,静置大约一个小时,等石膏变硬,然后把石膏切开,我才能够出来。”被封在石膏中长达一小时类似幽闭体验,也接近他曾在印度学习的面壁冥想,但肉身的禁锢感更强。“我希望截取一段有生之时,从生物时间层面把它进行转换,我从一开始所感兴趣的就是,我们如何去应用这些我们身体里既有的雕塑静止感,去正确地使用它。”他在西海美术馆的这次个展也因此被命名为《有生之时》(Living Time)。

从雕塑的外部,你完全看不出这个部分,雕塑家在那一小时里所承受的,似乎全部都是无用功,但它成为了雕塑诞生进程中的一部分,肉眼不可知不可见的那部分。

在新冠三年疫情期间,安东尼只能依靠频繁的邮件、视频会议和电话,跟这家坐落于青岛银沙滩边的美术馆沟通布展事宜。布展难度显然是极大的。光是让数吨重的大金属球悬挂起来,美术馆就得大动干戈——天花板难以承受超常重量的悬垂,而且六吨全部在展厅一角,会给整个建筑结构受力带来不平衡。25米高的5号展厅没有柱子,也没有墙体,四壁都是加厚的玻璃框架,巨型的专利大百叶窗,方便360度无死角地引来天光。万一展品6吨的拉力令天花板失衡,玻璃墙体可能就会炸裂。

复杂的施工最终考验着中国的工人和艺术工作者,为了承载这些巨型作品,西海美术馆在5号展厅重新做了一个加厚天花板,在天花板的另一侧同样加上6吨钢块来配重,分解掉承重力,才完美解决了这个难题。即使在英国,葛姆雷的这件作品也没有这样实现过。“当时葛姆雷工作室的两名工程师来现场监督布展,细节要求极致精准,悬垂的吊线需要在天花板中打洞,线离洞口的每一侧都必须保持在3毫米,一毫米都不能错,我们全都做到了。”西海美术馆创始人孟宪伟说,西海美术馆开幕展的时候,5号展厅里就做了隋建国的《空中花园》,也是一个高空悬垂的巨型作品。加上葛姆雷这次的大悬吊,展厅从此可定位为“悬厅”。

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拥有傲人的学历,他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修人类学和考古学,后来又进入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并在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深厚的人文基础让他成为艺术家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