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辛爽谈《漫长的季节》:我们在讲一代人的一生是如何过来的

“之前的影视剧里呈现的东北的样子,是我们想要规避掉的。”

“命运其实非常悬疑,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刻会给你发什么牌。”

责任编辑:刘悠翔

不同于以往的大多数东北题材影视剧,剧集《漫长的季节》的画面很多时候是暖色调的。图为该剧最开始的场景。 (资料图/图)

辛爽戴着顶线织遮耳帽,陷坐在帆布马扎里,不说话时,有思考者的沉静。午后偶有和风拂过,北京东四环外的一处院子里,他和南方周末记者打趣,这两天,见识了各路媒体款式各异的录音笔。2023年5月初,新作《漫长的季节》刷新近几年国产剧高分纪录后,这位前摇滚乐手或许是时下最受瞩目的网剧导演。

围绕1998年的一桩凶杀案,《漫长的季节》拉扯三条时间线索,编织出一个横跨将近二十年的故事。1990年代,遭遇性侵害的大学生沈墨,决定向罪魁祸首复仇,制造了一起连环杀人案。被卷入案件中的青年人王阳,因此丧命。那是个摇摇晃晃的时期,当地钢铁厂“桦钢”面临经济效益下滑的危机,在厂里开了半辈子火车的司机王响,也丢掉了工作。儿子王阳同时去世,这位父亲消化着生活的跌落滋味。直至2016年,头发花白的王响依旧追寻着儿子的死亡真相。

《漫长的季节》剧名来自该剧文学策划班宇的一首诗。剧中,这首诗由青年王阳(左)写出,收获了大学生沈墨(右)的欣赏。(资料图/图)

“一个父亲为儿子追凶18年,这种设定其实并不特殊。”潘依然是《漫长的季节》的编剧之一。她说,剧集改编自编剧于小千12集的原创剧本《凛冬之刃》,在这版悬疑性十足的故事里,王阳被沈墨所杀,两个青年人之间的爱情也比较模糊;“东北好人”王响曾目睹沈墨被性侵却选择保持沉默。在后续的改编中,这些颇具起伏的强情节都被削弱了。

辛爽减少了对悬疑事件走向的过分关注,更看重剧本里展现出的东北生活真实的质地。“当时印象比较深刻,第一集里面有一场戏是王响下班,加了一个夜班,早上回家,拎着油条,进屋罗美素正在熬药,夫妻之间的那些特别日常的、特别生活的对话,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很难得的。”他请来“铁西三剑客”之一的作家班宇做文学策划。最后的成片中有一处小插曲,过磅女工李巧云退休后,因保健本上少了单位盖的公章,而遭遇困境。那正来自班宇家人的亲身经历。

很多的笔力用在描绘那个年代不同人的生活上。编剧潘依然介绍,写群像戏,会尽量为每个角色找到标签,比如聋哑的傅卫军,以“人狠话不多”作为抓手。比如殷红,开始时,潘依然会思考殷红到底在追求什么。直至找到一个东西——殷红腰间系着条挂着铜钱的红线,那是在“维多利亚”这样的场所工作的女性常常佩戴的饰物,代表着对“上岸的机会”的渴望。曾经风光无限的保卫科科长邢三儿,干起倒卖车牌的勾当,仍然坚持穿着十多年前的大衣,不顾衣领已经塌掉。

“我们在讲一代人的一生是如何过来的。”辛爽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漫长的季节》的主题“关于时间。时间是怎么平等地穿过每一个人,怎么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最终又怎么把这些痕迹都抹掉”。

剧中,下岗的火车司机王响、下岗的桦钢厂办科员龚彪、辞职的前刑警队长马德胜(从左至右),18年后为了追寻一个尘封的真相又聚集到一起。 (资料图/图)

《隐秘的角落》时期,潘依然就作为编剧团队的一员和辛爽合作。她观察到,这位青年导演关注写实,也善于在写实上寻找“浪漫的起飞的瞬间”。《漫长的季节》剧本讨论阶段,辛爽提议最后要有一场大雪,落在所有人的身上。那是一个听起来颇具浪漫色彩的画面。辛爽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那场戏的灵感来源于东北作家班宇的小说集《冬泳》封面,上面印着一句话:“人们从水中仰起面庞,承接命运的无声飘落。”

“当命运的话题升起后,案件本身没有那么值得讲述。”潘依然说,一帮活着的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