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丨陈红涛:“拥抱”新技术,让善更有力量

作为较早触网的中国公益机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已经逐渐摸索出其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公益发展路径。作为该基金会秘书长的陈红涛总结: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互联网+公益”行动最大特征之一便是:从内心以及行动上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应用。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郑硕

2021年,《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发布。在其中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章节中,民政部对中国的公益行业发展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激励互联网慈善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互联网技术被视为促进公益行业发展的关键抓手。

谈及自身对互联网公益这一概念缘起的感知时,陈红涛认为互联网公益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虽然记不清楚究竟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明确的互联网公益概念,但是我们一直在拥抱新技术。”

这种拥抱新技术的姿态或许可以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价值理念中窥见:服务、改变、阳光、坚韧。其中,对于改变的含义,陈红涛给出了这样的注解:“‘改变就是要创新,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新政策。

从铅字到屏幕

2022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对互联网公益做出定义: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借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的新型公益形式,是互联网与公益的双向赋能。

2002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彼时称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以下或称“基金会”)开通了机构官网,这是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出的第一步尝试。在当时的公益行业中,人们对互联网公益并无确切概念,因此官网的设置主要是机构、项目介绍和动态发布,同时公布捐款账户。

若站在时间的洪流中看向过往,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大概就是互联网与公益触碰所迸发出的第一束火花。而促进公益捐赠,助力公益透明化,也自互联网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期许。

但是,与互联网技术的联合注定是一场跋山涉水的征途。

2003年开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每年都会联合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等网络媒体与报纸等传统媒体一起发起“新长城特困大学生关爱活动”,为公益项目发声。“互联网扩大了公益传播渠道”,陈红涛认为,“当时互联网主要是发布公益活动内容、项目信息和捐款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于2006年成为第一家入驻支付宝的公益机构,2009年入驻淘宝公益网店、入驻腾讯公益乐捐平台,2012年入驻阿里巴巴平台公益宝贝,2014年和腾讯公益平台共同发起人人公益平台,并与阿里、腾讯、支付宝、新浪微公益等平台进行了深度合作。

2009年,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基金会提出了全民公益的理念。这样的理念与互联网公益中人人公益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似乎总是伴随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左右。

“关于互联网公益这个话题,我们应该是在公益行业中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陈红涛这样评价。

另一个能够支撑这一评价的行动,表现在该基金会对信息化的重视,以及机构设置和人员投入上。

2006年基金会有了网络筹资专岗,专职负责网络筹款和传播。2012年以网络筹款小组和爱心包裹团队为基础成立公众捐赠部,2015年更名为移动互联网部(15人),专职负责互联网筹款,并在品牌部成立新媒体传播小组,负责利用新媒体开展传播。

2009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成立了信息化小组,有三人的专职团队负责信息化技术开发,2017年信息化小组升级为信息技术部(11人),支持全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

扎实的组织基础也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适应变化、拥抱潮流提供可能。2018年,随着短视频兴起,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正式入驻抖音。2019年底,该基金会发布“ALL IN 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开始了新的短视频筹款尝试,“我们还专门成立了短视频小组,负责推进短视频筹资和传播工作的开展。”陈红涛介绍道。

至此,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互联网基因已然清晰:我们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内心以及行动上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应用。

从铅印在报纸上的募捐信息,到一串方便记忆的号码,再到如今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当我们梳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发展历程时,能够发现其所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自新技术、新理念的动力被不断注入这个向好成长的机构。

造血的本质在于赋能

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这一单独的个案向行业整体推开,我们能够发现,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加持下,令从业者、公众不断惊喜的嬗变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

但透过源源不断的新益向内里看去,在互联网与公益碰撞之后,意义与改变究竟体现在何处?专注于乡村发展议题的陈红涛有着更细分、精准的认知。

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下简称“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三次分配是一个不同于市场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之手,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能够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在陈红涛看来,三次分配拥有另一个独特的内涵:用公益的温暖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由此,传递温暖的效率与渠道至关重要,而移动支付技术就是打通这一环节的关键。

“线上支付功能的出现让支付这一环节变得更加便捷,陈红涛认为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打破现场捐赠、银行汇款等旧有方式在便捷性、捐款额等方面束缚,亦能以电子化的方式为机构节约资源,从而使传递温暖的过程简约化、效果最大化。

从公众视角出发,移动支付技术的出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参与公益的门槛,并拓宽公众的视野,不断提升公众的公益认知;从机构本身出发,互联网技术则能够将其内部的管理系统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整合,形成更及时有效的管理模式。

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的王爱文指出:借助数字技术,慈善项目、慈善服务打破了行业界限,突破了地域限制,极大提升了慈善活动的效能和社会影响力。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国慈善事业加快迈向更加成熟定型、更加高效透明的发展阶段。

从另一角度观察,陈红涛认为互联网技术的贡献还在于能够解决城乡资源不均衡问题。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三农”工作的中心历史性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乡村振兴。公益机构在参与支持乡村的工作方向将从解决“有没有”为主转为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譬如在乡村教育方面,现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缺少教室或者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而在于一些乡村老师、校长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问题。”陈红涛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互联网技术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可以将城市优质的师资资源引入到乡村,让乡村共享这些资源。

同样在乡村卫生方面,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乡村进行链接,逐步实现共享。基金会也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助力乡村的优质农产品进入城市消费者手中,实现帮农民增收,让“食者得健康、耕者有尊严”。

在陈红涛看来,“造血”与“输血”都是能够为乡村带来实际改变的方式。只是无论是“造血”抑或是“输血”,为了实现公益的可持续发展,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本质就在于赋能。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亦曾在以“慈善事业与数字技术”为主题的研讨沙龙中表示,慈善事业与互联网原为“体用”关系,但互联网正在重塑慈善事业,互联网从单纯的线上支付功能,转为对于慈善事业的全过程参与,涉及社会问题发现、社会议题设置等。

能够支撑自身发展之后

互联网公益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在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时,陈红涛也指出了其所遇到的困难,虽然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团队,但仍旧面临着难以吸引IT技术人才的问题。

2022年,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团队完成的《中国大型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研究报告》中披露,在目前重点公益行业中,配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或团队的慈善组织比例极低,均未超过样本总量的1/4。有部分组织虽然名义上设置了技术岗位,但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并不能完全胜任需求。

IT工作作为有着明晰薪酬的职业类别,其本身对薪酬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公益行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对慈善公益领域有着深入理解乃至于从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亦面临着一人难求的局面。

资金不足与缺乏职业竞争力是摆在公益机构面前的两大难题。

为了提升对IT技术人才的职业吸引力,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选择请专家对IT部门的员工做定期的培训以保证员工的职业成长。而对于如何从更深层出发来对现有人才进行维护,并同时保持开放的姿态面对更多相关人才,陈红涛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除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这类自身配备IT人才队伍的机构外,缺乏IT部门的现象在整体公益行业中或许更为普遍。

“对于现在很多机构来讲,他们缺乏这样的人才队伍,只能完全依赖于第三方的品牌,特别对一些小机构来说,他们确实没有这样的费用和预算。”

陈红涛指出,网络筹款是需要成本的。从这一角度来说,腾讯、阿里、字节、蚂蚁、新浪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做出了许多贡献。“互联网头部企业的加入相当于他们为公益机构承担了一些技术研发的成本。”

例如,阿里巴巴研发的“公益宝贝”项目在2022财年中,有超过220万商家和5亿消费者一起通过该项目参与公益捐赠。由互联网头部公司打造的其他公益平台还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所能惠及到的公益机构也正在不断拓展、蔓延。

谈及对于互联网优势资源的期待,陈红涛希望其能够保持现有的技术支持以及对乡村振兴项目的关注,并且在未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项目中,以发挥更大的杠杆作用。

尽管当下的局面复杂,陈红涛还是表达了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与期待。“我对我们IT部提了这样的要求:从支撑到推动,再到引领。

“支撑就是要支持现在的机构运转,推动作用就是能够形成一种力量促进大家往前。”在未来,互联网技术人才被期待能够发挥对机构的项目创新引领作用,数字乡村、智慧化养老等问题发挥作用,助力机构发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网络编辑:鸣星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