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帕慕克:写作一本人类面对瘟疫反应的百科全书
“当我们在大学授课,会谈到什么是一个民族,有时候我们会说是共同的语言,有时候会说是共同的宗教,还有时候会说是共同的历史,但或许也有一种分类的方式,那就是共同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们共享这一悲剧,尽管赫拉曼马拉什和伊斯坦布尔之间有一千多公里,但我感到自己属于他们,我觉得我有责任为这群受灾的人们做些事情。”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感谢上帝,国境终于开放了,我很快就要到中国去了。”2023年4月11日,奥尔罕·帕慕克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线上采访时兴奋地说。
70岁的帕慕克习惯了环球旅行,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两三年间,他也常常往返于纽约和伊斯坦布尔之间。在疫情的封锁中,他通过Zoom在伊斯坦布尔的家中给来自全世界的学生授课。“(这种情况)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但它无论如何不能代替社会的存在。”帕慕克说。
帕慕克在美国人兴办的学校里度过了自己的中学岁月,并在1980年代移居美国,他精通英语,却一直坚持用土耳其语写作,每年在伊斯坦布尔的时间超过一半。在他的一系列小说和散文中,人们不难发现他对故乡伊斯坦布尔的绵密情感,在他的一系列小说诸如《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黑书》中,伊斯坦布尔仿佛才是永恒存在的主角。
尽管帕慕克一再宣称自己并不算怀旧,也不想回到过去,但自从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就成为土耳其文学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
长年身处跨文化的语境当中,帕慕克却自觉地承担着批评当代土耳其的角色,在为媒体撰写的专栏文章中,帕慕克几乎从不掩饰自己对土耳其国内时局的看法。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赫拉曼马拉什地区发生7.8级大地震,官方死亡数字高达5万人。人在美国的帕慕克一直在网上查看受难者的消息,发表专栏文章指出土耳其政府在救灾中存在的问题。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地震让我特别强烈地意识到我是土耳其民族的一员。”
帕慕克认为,有时候正是共同的痛苦产生了归属感,他想写作一本关于人类瘟疫历史的书,去展现人类面对死亡恐惧时的种种应对行为。尽管已经酝酿了将近40年,并在2016年开始动笔,但他不确定再去写一本关于鼠疫的作品是否还会有读者愿意看,直到2020年的到来。
故事发生在1901年,彼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际,女主角帕克泽公主和新婚丈夫努里医生刚刚登上明格尔岛就遇到了鼠疫的蔓延,他们不得不一边对抗病菌,一边应付流言,还要查出是谁杀害了帝国首席药剂师……
这本书假借女性历史学家的口吻将虚构的故事当做真实历史娓娓道来,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则赋予了这本书全新的意义,在疫情封锁期间,帕慕克将自己已经写成的文稿修改了八成的内容,定名《瘟疫之夜》。最初,帕慕克希望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早期土耳其历史的寓言,其中的部分人物来源于自己的祖父和他的朋友们,但他越写越发现,这部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岛屿上的故事,似乎更像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映照。他认为《瘟疫之夜》是一部关于人类面对瘟疫反应的百科全书,让我们发现原来很多事人类一直在做。
《瘟疫之夜》的出版过程不算顺利,但帕慕克表示,该书在土耳其“非常受欢迎”,已经卖出了30万册。
“共同的痛苦让我感到自己属于他们”
南方周末:2023年2月,土耳其赫拉曼马拉什地区发生大地震,引发全世界关注。这场灾难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摧毁了许多历史遗迹。你在《纽约时报》的专栏《女孩被困于倒塌的混凝土下,男人不知如何是好》一文中提到,这是你生命中的第四次大地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