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较快增长,为何引发通缩之辩?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从信贷结构上看,企事业单位贷款是驱动人民币贷款增长的主要力量,占到新增人民币贷款的84.8%。

为了偿还地方债,部分资金再次回到银行,未能进入市场流动。

责任编辑:冯叶

2022年二季度CPI涨幅比较高,影响2023年二季度CPI涨幅可能保持低位。 (视觉中国/图)

2023年4月18日,2023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GDP增速为4.5%,高于市场预期。

过去一周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3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两大指数双跌,与央行公布的一季度M2高位增速存在差异。

随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发表“通缩已开始”一文,引发经济学界激辩。

相对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较为陌生。通常来说,通缩指的是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少于市场实际需要的货币流通量,从而引起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持续下跌的现象。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判定通货紧缩通常看三个要素,也叫“两下降,一伴随”。一是物价水平持续或长期下降,二是货币供应量下降,三是伴随着经济衰退。

4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回应称,“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经济没有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他表示,上述通缩三要素均未出现。从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