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瞒报、未清缴,141条碳市场罚单里的秘密

多家企业煤样未按时检测,补测并伪造数据。

尽管虚报、瞒报、拒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行为更加恶劣,应该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但这类行为的处罚范围单笔也在1万-3万元之间,与未清缴行为的罚金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山西等六省受罚企业最多。此六省是火电产业的重要区域,北方企业也是参与全国碳市场的主力军。2011年,北京等地陆续启动试点碳市场,这些试点地区参与全国碳市场的企业被开出的罚单较少,甚至为零。

责任编辑:汪韬

(小尘4x/图)

开市接近两年的全国碳市场正迎来第二个履约期。

2023年3月15日,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的配额分配方案出台,要求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配额交易和最终履约,这也标志着从2021年7月16日开始交易的全国碳市场在经过了接近两年的运营之后,正式进入了第二个履约期。

履约,意为在某个固定时期内,所分配到的排放量+市场上购买的配额量≥企业的碳排放量。简而言之,企业的实际碳排放量若高于分配到的排放量,就需从碳市场购买配额,这是碳市场交易的基本逻辑。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期结束。但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按时履约。根据全国各地环境监管部门公开信息,全国共计2225家企业纳入碳市场,其中至少140家企业领到了141条处罚信息(其中1家企业有2个罚单)。罚单显示,全国约有6%的纳管企业未能及时足量履约,甚至存在篡改凭证、数据造假等行为。

罚金差异不大多家企业煤样未按时检测,补测并伪造数据

2022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通报四家碳核查机构存在篡改伪造检测报告,制作虚假煤样,报告结论失真失实等突出问题。141条碳市场企业的罚单中,也存在类似行为。

针对燃煤煤样,企业应按时通过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实验室出具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但不少企业并未及时检测,事后补测并涂改日期,被监管部门发现。

如山西启光发电有限公司将2019年碳排放报告中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