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儋州看东坡:苦雨终风未解晴

在儋州,东坡曾瞒着苏过,自己写下墓志文。身心忧苦,何等难捱?幸好有张中、黎子云、姜唐佐他们,让焦枯处境中的老人,得到浸润,有所支撑。

责任编辑:杨嘉敏

东坡来过宁济庙

车子接近中和镇时,大片椰林、香蕉林掠过窗外。村庄变得密集,一些农妇在地里采摘辣椒。

去儋州之前捋了一下它的来龙去脉:儋州古称儋耳,汉代设郡,唐代改儋耳郡为儋州,州治高坡(今中和镇),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降为昌化军。

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十七日,苏东坡在惠州接到朝廷更严厉的惩处:追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十九日他与儿子苏过启程,七月二日抵达。

儋州东坡书院苏东坡塑像(卢向前/图)

巧得很,我们刚进入中和镇,就一脚踏入东坡路。已到中午,决定就近找一家快餐店。两旁有十来家家具店,餐饮却不多。没走多远,当道的位置有家饭馆,食客不少。快餐每客20元,两荤两素,萝卜白菜,烧肉扣肉。肉、菜都像大刀阔斧劈开的,十分粗放。扣肉有四指宽,红烧肉有小半个拳头大,看得出店家实诚,毫不吝惜原料。至于口感,怎么说呢,在东坡的老家成都平原,任何小镇,随便一家小店,都会把这几样寻常菜肴,做得更有滋有味。

东坡抵达贬所后,写信告诉门生、雷州知州张逢:海南的风习跟雷州相似,“至于食物、人烟,萧条之甚”,差得太远了。苏辙为兄长写的墓志铭说:“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

当时海南连年粮食歉收,船运若不畅,米价更是飞涨,“北船不到米如珠”。东坡担心断粮,甚至想跟儿子练“龟息法”抵御饥饿——据说龟蛇每天早上引颈东望,咽下晨光就能充饥。海南什么都缺,大陆亲友有时寄来米面、糖酒、酱盐茶,总会让东坡感激不已。虽说他好吃也会吃,但在儋州哪有条件讲究滋味?不过,偶尔遇到机会,父子俩也会兴奋地操弄一番。有一次获赠许多生蚝,他们将小个的加入酒煮食,大个的烤着吃,鲜美异常,无比尽兴。有时一直买不到肉类,水煮萝卜、芜青等普通菜蔬,不加酱醋、香料,东坡也照样满足:吃来有自然之味,容易备办又可常享。当然,长时间痨肠寡肚,他也渴望能够打牙祭:“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苏过动脑筋做成一道玉糁羹,东坡为此吟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这款美味纯白鲜爽,金齑玉脍都比不上。诗题说,儿子别出心裁,用山芋作成玉糁羹,色香味都奇绝。不晓得天上的甘露是什么样的,反正人间绝无此味。东坡盛赞玉糁羹,当然是感动于儿子的孝心。

顺着解放街南行,有许多卖药品、手机、糕点、彩票的店铺。右拐进较窄的朝阳街,走到丁字路口,那一“横”的中间位置是镇政府。赭色屋顶的小型建筑,被乔木掩映,看上去颇安静。这里曾是历代州署所在地。

“丁”字竖着的那条小巷叫州前街,前行百米左右,右侧为一溜红色高墙,显得比周围民居气派,宁济庙到了。它是海南最早建立的冼庙,祭祀岭南军事家冼夫人,始建于唐,1920年代重建,后多次修复,有相传冼夫人率众开挖的太婆井。正殿不似其他庙宇那般肃穆,一踏入就袭来活泼的乡野气息,黄色牌匾“宋高宗御笔亲书儋耳庙庙额诰”挂在醒目处,护以红绸;“巾帼英雄”匾额被胖乎乎的童男童女围护……满眼深深浅浅的红色,十分热闹。

宁济庙紧邻州衙,东坡当然来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