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农人、土地:平安“星云”照怒江,助特色产业生长

怒江畔,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的高黎贡山上,一株株咖啡小树正悄然生长。山下自高向低,沿急弯冲击而下的怒江水,哺育着傍怒江大峡谷而居的泸水市民。而总部扎根南方的中国平安,溯江而上,以金融之力,借科技工具、产业培训,助力高黎贡山生长的云南小粒咖啡像怒江水一般绵延不绝地流向远方,向更远处散发醇香。

山巅种咖啡怒江畔育新农业

汽车自山脚沿一路陡峭且弯度大的盘山公路而上,穿村而过,来到高黎贡山半山的怒江粒述咖啡基地。笔者站在基地观景台,可俯瞰山下村庄、急流而下的怒江,直视对面的高黎贡山山峦。卷卷白云被峡谷的风裹着缓缓流动,遮住片刻的强烈光照,在山峦树木与江水之间投下阴凉。

阴凉与清风,亦拂动咖啡基地梯田间已挂果的咖啡树。观景台附近一千多亩地种植的咖啡品种是铁皮卡。云南高黎贡山-怒江流域的铁皮卡品种,曾在1993年荣获比利时举办的“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怒江大峡谷的气候特点,很适合种植铁皮卡,”粒述咖啡的品控负责人张怀义介绍道。怒江地属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干湿季分明、冬春少雨、夏秋多雨等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9.1℃,常年无霜期,光热资源好,日照充足,是咖啡等经济作物生长的适宜区。

怒江流域此前便有种植咖啡的传统,但种植品种是收购价格低廉的卡蒂姆等品种。“这边都是梯田,过去光靠本地村民的手工化种植管理,只能种比较好打理的耐生长的品种。”张怀义介绍。而收购价往往比卡蒂姆贵数十倍的铁皮卡,种植过程需精细化管理,因此那时还无法实现该品种的产业化种植。怒江-高黎贡山流域的咖啡产业发展也一度受限于该痛点,土地的优势价值因此无法充分发挥。

痛点得到解决,情况发生转变,源自粒述咖啡的一场科技与资源双向融合。

怒江粒述咖啡有限公司于2018年落脚怒江,计划未来在泸水市六库镇赖茂村建设5000亩核心科技示范精品庄园,带动泸水市半山经济环线两侧种植3万亩标准化精品咖啡,形成怒江高黎贡山半山经济产业带,打造“中国顶级精品咖啡产区”。一千多亩铁皮卡的精细化种植便是粒述咖啡实践的关键步骤之一。

范正琦是粒述咖啡的首席种植专家,原是云南省农科院专家。范正琦之所以来到高黎贡山上,与粒述咖啡创始人牛犇有着紧密联系。来怒江前,牛犇主做贸易,奔走在全国的咖啡产地十余年,从咖农那儿收豆,再将豆子卖给品牌以及经销商等渠道。

通过十余年的行业浸润和深度观察,牛犇发现精品咖啡豆才是一个产区未来可持续长远发展的方向之一。一个产区拥有自己的声量,为世界所知,才能建立稳定的经济生态。于是,牛犇从买豆卖豆的人,变成了“种豆”的人。

种豆的还有密文华一家。密文华是1998年生的小伙子,“前两年在东莞打工,回来一年多了,在这工作一年了。在这一年挣到的钱比在东莞打工一年能留下来的钱更多。”过去一年,如无意外,密文华和爸爸、妈妈、嫂嫂每天都在这里劳作,“早上8点上班,中午12点到下午两点一起回家吃饭,下午两点干到6点下班。”一家四口在咖啡园地里一天的树苗养护工作便是如此。他们的家在山脚的村子里,上山就靠骑摩托。文华的哥哥也在粒述咖啡工作,“哥哥是这里的(咖啡豆)烘焙师,工资更高,我也在跟着他慢慢学咖啡烘焙的技能。”对烘焙师的技能要求比地里的树苗养护员工更高,也是一勺咖啡豆能最大程度激发出芳香的关键之一。

密文华家里的一亩多地现在也种上了铁皮卡的树种,“原来种的是玉米,一年一亩地只能卖一千多元。”掌握了铁皮卡的养护技能之后,一家人种上了咖啡。

技能的学习源自一次培训班。

“星云”现怒江平安助产业发展

2022年,通过深度调研了解到怒江咖啡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后,平安银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持续与华电云南合作,为怒江精品咖啡产业带去最需要的专业资源,针对咖啡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等业务开展系列培训班。

该系列培训班由平安银行、华电云南和怒江州委组织部共同主办,怒江州农业农村局、泸水市委组织部、怒江粒述咖啡有限公司承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专业指导支持,为当地四十余位咖啡种植者提供精品咖啡种植、制作技术培训。云南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多名专家为培训班授课,分析中国咖啡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形势,辨析咖啡的品种资源,传授咖啡的种植、加工、品控知识,提升当地咖啡产业的种植水平。

同时,培训班学员学习专业的咖啡知识后,又实现了“老带新”,将专业技能传递给周边相熟的种植者,充实了云南怒江当地的专业咖啡人才资源,支撑产业的扩大发展。

在以培训班输送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平安还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因地制宜地帮助咖啡精细化种植的降本增效。从2020年起,平安银行先后发射3颗卫星,连同地面设备一起,构建了“星云物联网平台”,目前设备接入数已突破2000万,覆盖了智能制造、绿色能源、乡村振兴等相关场景。2021年,平安银行推出智慧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数字村,提供金融、助农、科技、培育等13项综合服务。同时,数字村与星云物联网连通,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村平台查看智慧农业设备的监测数据。

平安银行乡村振兴金融办总经理徐岗介绍,平安为咖啡园提供4台智慧农业检测设备,将种植数据接入星云物联网,提供数据分析和策略建议,通过科技将精品咖啡种植做扎实,希望助其打造一个智慧咖啡园。4台智慧农业设备通过地面的物联网传感器与平安卫星相连,将采集到的咖啡园数据实时回传。咖啡基地管理员可以通过平台分析后的数据,即时掌握空气的温度、湿度、大气压、降雨量,以及土壤的含水量和养分含量情况,实现农事管理的效率提高。

同时,咖啡基地在此基础上也搭建了一套水肥一体化的智能设备,实现科技智能灌溉,只需一位技术员实时监控,便可完成一千多亩的及时施肥和浇水。“原来只靠人工的话,首先无法准确把握施肥和浇水的时机,对咖啡豆出品无法保证统一;第二,过去如果纯靠人工来完成的话,会是巨大的人力成本,可能以前一亩地十多个人一天才能干完,现在用设备一个人一上午就差不多搞定。”

时间、经济实现一管双效的提高,还体现在咖啡园的数据管理中。

平安银行通过搭建溯源平台,提供信息管理、批次管理、二维码管理、档案流程管理、报表管理等服务,真实的物联网监控数据和生产过程数据,支持小粒精品咖啡的种植、加工、流通等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信息全程可追溯,驱动生产端提升生产管理效力,助力怒江精品咖啡产业的发展。此外,生产端的流程数据透明化,对渠道端、品牌端的购买也能实现沟通成本的降低。

平安的科技力量是咖啡基地有序良好发展的助力。而发展往更长远的方向走时,必定离不开更广泛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平安的培训班正是为此打下更长远的基础,为当地的咖啡人才库筑基石。

农业发展起来时,当地农人则是最快能够感知并“闻风而动”的。当本地农人留下来,不仅意味着一片土地未来可能的经济效益,也代表着当地特色文化的有序保持。

农业引农人土地两开花

3月底4月初,正是怒江畔的咖啡树齐齐开花的时节。一朵朵白色的咖啡花在树枝之间掩映生辉,在峡谷的风中散发清香。

伴随着咖啡花的开放,在这片土地上,经济与文化的花朵也正在悄然绽放。

从经济的角度,以当地人的视角为切口:截至2022年10月,怒江粒述咖啡有限公司流转土地4400亩,联动农户821户,支付土地流转费1000万余元,固定用工116人/年,人均增收3万元/年以上,临时用工2万人次/年(资料来源:怒江粒述咖啡有限公司)。

当地人收入增加,人们留下的可能性便逐渐增大。而每一个当地人便是一片土地之上行走着的文化。他们愿意留在这里,也是某种程度的文化维系。

密文华一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傈僳族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也见证了这里的变迁与永恒,“只有在这里,在父母身边,在从小长大的地方生活、工作,才会真正有家的感觉。”密文华谈及从东莞回来工作之后的感受。他决定回来并留下的契机很大一部分源自这片咖啡基地的发展。“最开始是哥哥在咖啡园上班,于是我也就试试,后来一家五口到现在都在这里工作。”去年这家人还盖上了新房子。

在密文华及其嫂嫂的表达过程中,缓缓释放着他们这一辈年轻人对家人、对家、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以及内心深处最终选择留下后的那份轻盈的欣喜(文华及其哥嫂都是95后)。

不只怒江,在中国大地,平安亦关注更多特色农业的发展,以技术优势回应一片土地最核心的发展需求,助力守护土地经济和文化花开不败。

在广东河源紫金县,从2021年起,平安银行建设“三村工程紫金蝉茶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在茶园安装智慧农业监测设备,实时监控茶园的各项相关指标,并通过连接平安1号卫星、星云物联网设备,将数据适时传到后台,茶园主可通过“数字村”实时接收监测数据,研判茶园环境。2022年12月,平安银行在监测设备的基础上,为茶园安装“水肥一体化”喷淋设备,茶园主可根据检测设备提供的信息,通过手机开启施肥和补水。据统计,此前茶园主要采用人工灌溉,一天约花费成本300元,如今一天的喷淋成本仅十多元。

在重庆万州,平安银行星云物联技术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平安银行总行乡村振兴金融办公室、塔比星技术公司等多方支持下,实现物联网技术用于恒合乡渝灏智慧茶园建设,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农业发展。茶园安装了“1+9+N”设备,即1套物联系统、9套设备(1套虫情系统,6套气象站,1套水源系统,1套显示系统)、N种收集数据(如土壤PH值、氮磷钾值等)。

在四川西昌,平安以西昌油橄榄种植基地为试点,建设智慧油橄榄物联网平台,实现油橄榄生产的智慧化管理管控。物联网平台可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种养、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监管,自动化采集种植端数据,降低人工统计、手工测量的成本,积累油橄榄种植大数据,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

在中华大地上,一片土地有一片土地的特点,生长着不同的“花朵”,而平安正以“星云”照耀并守护着每一朵不同的花持续灿烂,直到每一朵独特而穿越时间的花朵让世界注目。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