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过贵州龙井吗?茶叶第一大省的贴牌与品牌
“能种茶的地方都把它种下去,有的地方新种植一亩茶园会补贴农户高达2000元。”
因为贵州茶业起步晚,“这一阶段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原料茶”。
湄潭茶叶市场的七百多家主体中,绝大部分在从事外地名优茶的代工业务。
(本文首发于2023年4月6日《南方周末》)
发自:贵阳、遵义
责任编辑:顾策
又是一年春茶季。2023年3月30日下午5点半,位于遵义市湄潭县金花村的湄江茶青交易市场变得热闹起来。
湄潭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县,现有茶园近60万亩。湄潭县已连续三年位居“中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
茶农们背着当日采下的茶青从各个方向涌入市场,二十余个石台便是茶青买家们的摊位。一台电子秤,上置一口铁盆,是每个买家的标配。
茶农们围簇在摊位前,一旦瞅准时机,就将茶青放在铁盆里,等待买家的“宣判”。而买家似乎只需一眼便能判断茶青的好坏。
若买家沉默,茶农就拿起茶青离开。若买家感兴趣,便会大声喊价,而一旁的会计则快速地记账给钱。
虽然墙上挂着用手机支付的宣传标语,但市场内的交易主要仍以现金进行。会计们一只手拿着成沓零钱,另一只手还要兼顾按计算器和算账,多任务同时处理。
这场交易如同龙卷风过境,来去匆匆。不到半小时,市场内只剩下稀稀拉拉几个买家在收摊,此前门外一位难寻的停车场也已空空荡荡。
商贩们买回的茶青之后会流向各个茶叶加工厂,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次日上午,新一年的春茶就面市了。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贵州已成长为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
据中新网报道,2019年,贵州茶园种植面积达700万亩,已连续7年居中国第一。新华社消息称,截至2022年底,贵州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年茶叶产量达到45.4万吨、茶叶产值达到606.2亿元。
贵州茶的知名度不高,没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这样深入人心的名茶。但由于贵州茶树种类丰富,有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贵州茶叶可以用来制作各地名茶,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名茶“代工厂”。
“一流的原料,三流的加工”
“贵州的老茶区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厂落地湄潭,湄潭地区的茶业因而得到大规模发展。
贵州省纪委监委网曾详细追溯这段历史。抗战时期,为发展战时茶叶经济,缓解经济压力,支援持久抗战,国民政府经济部任命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国茶叶公司负责此事。
《光明日报》曾刊文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厂在之后与西迁的浙大联手,开展科研,开设茶叶技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该茶厂归政府管理,其生产的茶叶出口换回大量外汇,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徐嘉民介绍,当时除了湄潭,在贵州的普安、安顺、黔西南等地都有一定产茶基础。1980年代,国家取消茶叶统购统销后,贵州安顺茶叶在全国风靡一时,还曾被掺假售卖。“这其实侧面说明了贵州茶叶品质好。”
“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贵州茶叶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期,而福建茶逐步开始发展起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