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镇》:小镇“娜拉”为何不出走,还有太多值得深探
作者和出版商始终透露着一种“在上海生活的女性”和“小镇女性”的对比,不乏精英主义的目光,比如“她们不懂什么叫中年危机”等等说法,不管是否有意,始终有一种在向遥远的“城市读者”介绍一种“你不熟悉的生活方式”的惊诧感。
责任编辑:李慕琰
媒体人易小荷的《盐镇》是近来较有讨论度的一本新书。过去几年,一些有长期媒体写作经验的媒体人开始用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扎根某项议题出书,从事职业的非虚构写作,《盐镇》也是其中一例。
这本书写作的是川南小城自贡附近的仙市镇上,12位不同年龄乡镇女性的真实人生故事。其中有开过“猫儿店”的九旬老妪、经历几十年家暴却选择复婚的媒婆、镇上的女同性恋、混社会的00后“超妹儿”。2023年2月底、3月初,当关于上野千鹤子、全西西的讨论占据了互联网,这本书显得不那么“北上广”,不属于精英主义流行叙事,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语境下已被火热地讨论了好几年后,有一本耗时一年多采访的本土非虚构作品,写作指向罕有关注的中国基层女性群体,无疑像是进入性别议题最“硬核”也需要被理解的区域,因此《盐镇》从新书讯息一出就颇受关注。
作者易小荷是四川自贡人,曾是资深体育记者,在新华社《体育快报》《体坛周报》《南都周刊》等媒体任职。从事体育新闻报道时,易小荷的写作方式在当时显得有别于传统行业报道,她喜欢人物特写,后来回忆职业生涯时,也常对追随聚焦体育明星表示厌倦,“编辑总会盯着你漏写的一些点。什么点?有的时候甚至是姚明吃了一块披萨。”
2008年汶川地震时,易小荷去过震区采访,为聚源中学一位叫胡慧珊的遇难者写作报道《那个女孩只有13岁,她还那么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