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或布道者——以于丹为例

在广州签售过程中,一拨一拨的妈妈带着齐腰高的孩子买她的书,很多妈妈摸着孩子的头说:“快说谢谢于老师。”大众热望可见一斑。由此,记者更关注的已经不是于丹本人,而是于丹意味着什么。

  于丹去年讲《论语》,今年讲《庄子》。于丹火了,不少人发火了。
    很多人指责于丹对《论语》多有曲解,比如其书误解《论语·颜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之中的“民信”是“人民对这个国家的信仰”,由此引申,人们称她借助电视持有了话语权,给受众造成了伤害,给中国经典造成了伤害。
    今年三月,北京签名售书会上,《于丹〈庄子〉心得》卖了一万五千多册,却有一名男子闯入会场,他的T恤上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稍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十位博士生、硕士生在《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一文签名,请于丹“下课”,甚至向公众道歉,此文迅速流布网络。一时间,骂的骂,赞的赞,迄今,尚无终止……
    面对争议,于丹对本报说:“我只是尽一些绵薄之力,让经典重新接近普通的民众,正所谓道不远人。所以,我现在可以明确地说,这件事儿,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争议之前,去年,记者曾两次采访于丹。
    2006年12月广州签售,记者第一次见到于丹。当时她穿得很正式。签名完了,她首先跑去换了一身牛仔裤和带花边的上衣,她说:“我平时爱穿成这样。”
    2006年末,记者在北京一个咖啡馆约见于丹,她刚刚送走上一位记者。超凡的语速,清晰的吐字,一阵阵的排比句,无数段的古诗文,几十分钟,她不需要停顿。她停止时,下一位记者已经来到,于丹说她的下午已经排满了。
    两次采访,于丹所言与其在电视中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在广州签售过程中,一拨一拨的妈妈带着齐腰高的孩子买她的书,很多妈妈摸着孩子的头说:“快说谢谢于老师。”大众热望可见一斑。由此,记者更关注的已经不是于丹本人,而是于丹意味着什么。所以就有了对中国思想界两位名家李泽厚、葛兆光的采访。
    思想史只与精英相关,还是与每个人相关?李泽厚被认为是前一种观点的代表,葛兆光被认为是后一种观点的代表。面对学人上电视现象,他们有话要说,关键词是:精英与大众;儒家与宗教;经典与通俗;思想者与布道者……

三圣像。作者,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兆页。孔子居中,右为颜子,左为曾子。画家在三圣的衣服上,用蝇头小楷书写出整部《论语》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