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如何砸真金赋能消费?丨粤消费复苏趋势深调研②

55%的受访金融机构2023年对经营政策或考核指标做了调整,以促进与消费直接相关的信用卡、个人贷款等业务更好发力;还有约10%的受访金融机构在消费保障方面采取措施,间接为消费复苏保驾护航。

各金融机构间也互为竞争对手。面对市场竞争,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会走差异化道路,在赛道选择和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实效。

医疗健康、餐饮、住房、交通、旅游、购物、文化娱乐和教育等8大领域成为后疫情时代金融机构竞争的主要消费场景,抓住假日经济是金融机构在不同场景开展促消费活动的共同策略。

数字人民币也是金融机构助推传统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谢艳霞

(小尘4x/图)

“原本没打算出门,没想到抢到了168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2023年2月5日元宵节,广东网友阿强在社交平台上留言道,“本来想带家人去吃烤鱼,结果店家告知红包只能用建行的数字人民币支付,但我又没开通,最后只能去吃了牛肉火锅。”阿强的消费经历也是今年以来不少广东人的共同记忆。疫情结束之后,广东人纷纷走出家门,消费由此进入复苏期。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同比增长6%。目标已定。在此期间,金融机构如何促消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广东首份金融促消费深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认为,广东金融机构是促消费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消费市场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对提振消费意愿,提升消费能力,促进放心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是促消费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建议,金融机构应加大金融科技大数据的应用,结合消费复苏的规律,并顺应规律继续出台更有针对性、体验感更好的促消费举措,更好满足广东居民的消费复苏和消费升级需求。

消费增速保6,政策措施迭出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把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的目标定为6%。按此计算,全年新增消费规模至少要达到2600亿元,相当于2022年的3.8倍,2019年的80%。

为完成这一目标,今年以来,仅广东省层面出台涉及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多达6条,内容涉及汽车、家电、住房、旅游和金融等多个领域。广州和深圳还分别推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系列政策措施,东莞、中山等城市也结合城市产业特色出台了家电和汽车等方面的促消费政策措施。

执行者:确保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

政策贵在及时和针对性,重在落地见效。金融机构是相关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执行者和推动者。

在贯彻执行促消费系列政策措施方面,金融机构展示出较强的执行力。广东省商务厅联合广东银联及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协助各地方政府持续发放多轮消费券,2022年至今累计已达726万张,覆盖广州、东莞、珠海和中山等19个地市,涉及汽车、零售、餐饮和文旅等多个消费场景,直接及间接带动消费金额57.6亿元,消费乘数达12倍。其中,广州发放第二轮1000万元消费券,有效期覆盖整个春节假期;深圳也在春节期间安排1亿元资金发放年夜饭、元宵团圆饭等餐饮消费券。

携手发放消费券之外,广东主流银行机构还是促消费行动的主要推动者。主流银行2023年积极调整经营政策和考核指标,在信贷、预算和人力等方面把大量资源向促消费领域倾斜,以实际行动助力促消费各项政策更好落地。《报告》显示,55%受访金融机构对经营政策或考核指标做了调整,以促进与消费直接相关的信用卡和个人贷款等业务更好发力;约10%受访金融机构在消费保障方面采取措施,间接为消费复苏保驾护航。

从银行类别看,6家国有大型银行充分发挥规模大网点多覆盖广等优势。在省分行部署下,这些银行在全省各地持续开展各类促消费相关活动,有力支持广东各地的消费需求复苏。

8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发挥信用卡业务优势,加大在大湾区特别是广深等重点城市商户刷卡消费优惠力度,在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和旅游等消费领域快速精准链接商户和客户,有效满足城市居民客户节假日消费需求。春节期间,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刷卡量和交易金额等指标已超过2019年同期,成为相关领域率先走出疫情影响的见证。

广东本土小型银行则在总行层面加大对消费相关业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考核指标和信贷资源向促消费倾斜的同时,持续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费让利,向全行发出支持广东消费复苏的明确信号。他们还利用与广东地方经济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在居民就医、社保和学校机关食堂等领域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广东消费复苏。

(小尘4x/图)

参与者:在市场竞合中更好促消费

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金融机构是促进消费市场良性运行的积极参与者。

《报告》认为,在促消费大棋局中,各家金融机构协同在促消费一线,携手营造消费复苏良好氛围。其中,2023年春节期间,广东银联联合工行、交行、邮储、广发、浦发、光大和广州农商行等7家银行开展主题促消费活动,覆盖广东省内商圈、百货、餐饮等超过260个品牌、3000家门店。广东银联还牵头12家银行共同组建“金融助力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产业联盟”,将进一步提高消费券活动力度,叠加放大消费券消费乘数,提振用户消费信心。

当然,各金融机构间也互为竞争对手。面对市场竞争,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走向了差异化之路,在赛道选择和产品设计上更加注重实效。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良性的行业竞争更加有利于消费市场整体的复苏,商户和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权益,从而更有消费意愿。

通过对广东22家主要金融机构持续近两个月的跟踪调研,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现,金融机构在消费市场竞争中呈现四个特点。第一,八大生活领域是主要促消费场景。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各类生活消费场景重新成为金融机构比拼服务能力的舞台。医疗健康、餐饮、住房、交通、旅游、购物、文化娱乐和教育等8大领域成为后疫情时代金融机构竞争的主要消费场景,抓住假日经济是金融机构在不同场景开展促消费活动的共同策略。

第二,高频小额场景是金融机构促消费的主战场。2023年以来,消费频率最高的餐饮和商超领域消费需求复苏势头不减,成为各金融机构促消费的主战场。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超9成金融机构明确表示会将餐饮和商超作为促消费活动的重点应用场景。

第三,医疗教育是金融机构促消费发力的重要领域。受访的金融机构中,约25%表示会在医疗健康和教育方面发力。但金融机构在医疗健康方面的业务重心已从2022年的零售药店和中西药品切换为健康保健和医疗基础服务等;金融机构对出国留学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稳步回升。

最后,数字人民币也是金融机构助推传统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工行、建行和农行等试点银行均在春节期间把更多促消费资源向数字人民币等新业务倾斜,为新开数字人民币账户、升级二类账户的客户提供系列消费红包,鼓励数字人民币在广东各地推广。

益者:促消费成效成就了自身业绩

此文开篇中的网友阿强最终赶在红包到期前开通了建行的数字钱包并成功充值,在享用了一份披萨饼套餐后成功使用了168元的数字人民币消费券。他说“好像吃了一顿霸王餐”。这是金融机构促消费活动开展至今的一个个体缩影:抢到消费券、红包的消费者,不同程度获得了实惠,提升了消费意愿。

消费复苏最终要靠每个市场主体的真实业绩实现。《报告》显示,截至2月末,超过9成被调研金融机构确认,在支付结算、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等与消费直接相关的业务中,至少有一项业务较2022年甚至疫情前有了明显业绩增长。

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放眼整个消费链条,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链接交易双方,快速准确完成各类消费场景中的海量结算;另一方面通过信贷杠杆增进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尤其是大额消费达成;还通过设计各类保险产品,为消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交易双方保驾护航,让消费更加安全放心。

在系列促消费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如何更好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金融如何更好为消费赋能?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尽管当前促消费有一定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极个别金融机构存在借促消费强拉客户开通捆绑与消费无关业务的情况,或者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时要求客户购买该机构代销产品等;也有个别政府的促消费活动流于形式,消费券数量极少但宣传过度的情况。上述问题,虽只是局部或个别现象,但让相关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受损,应引起重视并及时纠正。

《报告》建议,金融机构应重视金融科技大数据在促消费领域的独特作用,通过自有系统研发或与互联网平台公司合作等方式,更精准了解客户真实消费需求,更全面科学把握消费市场变化规律。基于更全面的大数据分析结果,推出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消费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在消费中更有体验感、获得感,才能更好满足广东居民的消费复苏和消费升级需求。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