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贴近根系的写作

责任编辑:周建平

(蔡崇达提供/图)

长篇小说《命运》的开头,蔡崇达重写了二十七八遍。

每次写到一万字左右,就被推翻重来。他想找到“那个对的调子”,这并不容易。最后他在“母亲的房子”里写出了那个开头,像带来了某种好运,后面的写作便如开闸之水一气呵成了。

“母亲的房子”是蔡崇达在故乡建的公益图书馆,他曾请阿来到“母亲的房子”给小朋友开讲座,现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在地性”。图书馆四邻,这边厢正在炒菜,那边有狗在吠,母鸡扯着嗓子发出表功一样的咕咕叫。阿来侧耳听了一下,说,应该是刚刚生蛋了。“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大家聊文学聊远方,‘母亲的房子’还是挺有粉丝的,甚至有从隔壁省从国外飞过来,一定要来看来听的,不分年龄段。它现在变成像我们小镇的文化中心一样。”

他甚至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读者,是从福州专程坐火车来的,想在“母亲的房子”里写出自己长篇小说的开头。蔡崇达对他说,如果将来你的小说出版了,你一定要再回到这里来开讲座。

《命运》之后,蔡崇达将在2023年出版新书,完成他的“故乡三部曲”。2023年3月25日,花城文学院在广州成立,蔡崇达成为签约作家之一。他的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当主编、第一次获奖都是在广州,这座城市因此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在“故乡三部曲”结束后,他即将开始创作的《大湾》就与广州有关。“南方从来都是热土,在历史上,两次说‘到广州去’,一次是民国时代,另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经常扮演为我们这个民族寻找出路、寻找发展方向、寻找新的可能性的一个地方。就像福克纳有他的底部故事一样,你要写出一个国家的精神,你是要跟这片土地深深连接的。”他庆幸自己依然是一个在底部生长、始终与自己的文化根系相连的人。

作家的宿命是替所有人表达

在《皮囊》卖出近500万册的惊人数字后,有书商找上门来,开出1500万元的预付款项,希望蔡崇达能够继续写《皮囊2》。“只要我愿意写,因为之前的读者已经带来一个基础销量,《皮囊2》作为一个续集就可以顺势卖,但我极度犹豫,一直不知道要写什么,找不到一个延续的逻辑,所以我是拒绝的。”他告诫自己,作家的第二本书很关键,很多作家最好的就是第一本书,然后就只能一直往下走。第二本书不能随便答应,得守住。

因为《皮囊》带来经济上的极大自由,他开始尝试拓展自己的其他边界,有大约四年左右的时间,他中断了写作。他做了服装品牌,一度是投资人心目中的明星创业者,可结果力不从心,几年下来,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是适合开公司做生意的人。

“我是连倒下都要往前倒的人,而且往前倒完之后,我就说起码我又进一步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