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经济学家(Chief Economist)是全球广泛采用的一种高层次决策咨询机构的制度性安排,常见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和高校及大型平台公司。
尽管有些权威学者和专家并未挂衔“首席”二字,但其因专业能力及在垂直领域的权威度和影响力而颇受赞誉。
为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推出“首席访谈系列”,分享他们在经济尤其是泛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思想及对热点话题的洞察。
尽管有些权威学者和专家并未挂衔“首席”二字,但其因专业能力及在垂直领域的权威度和影响力而颇受赞誉。
为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推出“首席访谈系列”,分享他们在经济尤其是泛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思想及对热点话题的洞察。
查看全部
深度对话
-
清华国家金融研究院张伟:房贷证券化是双刃剑,目前更不宜推出丨首席访谈⑬
房贷证券化的确是一个方向。但其风险较大,配套制度和监管手段还很薄弱,不宜发展过快。特别是在当前以防风险为基调的情况下,更不宜推出。 彻底摆脱规模越大越依赖外部输血的困境,银行需要对现有资产进行精细化运营,核心就是从目前重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重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核心竞争力不可能通过外包来塑造,大型银行练好内功是长久之计。而对一些小的银行来说,可以选择大部分的业务外包,打造自身在其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田轩:T+0很重要,但提质才是核心丨首席访谈⑫
优化交易制度,比如T+0制度,它是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关乎健康投资生态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建设应该围绕切实“提质”这个中心展开,围绕提升资本要素的资源配置作用为重点进行改革优化。 我国资本市场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投资者成熟度、中介机构尽责程度与监管水平等都与成熟资本市场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成熟资本市场的做法。 -
金刻羽:全球化关乎每个微观主体的福祉丨首席访谈⑪
时隔多年,在见证了诸多去全球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破坏作用之后,学者们对于如何重塑全球经济合作产生了新的思考,也就是如何寻找更合理的路径实现“再全球化”。 从英国脱欧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经济状况要比经济学家预期的后果更为糟糕。经济全球化关系到每个微观主体的社会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美双方可以考虑以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合作和适当的方式,减轻和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 全球较多金融资产已经存在泡沫,一定程度的泡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策或者事件的超预期变化,可能会使得资产价值面临重估的风险。 -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张晓晶:为何坚持编制“国家大账本”?丨首席访谈⑩
国家资产负债表是国家大账本,通过它可以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国家资产负债表为评估一国债务风险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中国和西方国家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的债务形成和资产形成完全同步,而西方国家借债主要用于转移支付、养老保险和补助等,它都是对人的,不是对事,没有形成投资。 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债务不断上升来解决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但是在短期救急时,只能用这个办法,因为我们担心私人部门(包括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萎缩。债务收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因为经济无法扩张。 我们编制资产负债表后会发现,我们的中央和地方都有大量资产,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效率不高。 -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所谓全面脱钩和去全球化是不现实的”丨首席访谈⑨
“达沃斯论坛”讨论的所有话题,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深刻关联,都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民生话题。 中国的很多动向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从跟随者、参与者逐渐成为定义者之一。这都需要通过多方对话与合作加以实现。 只要存在资源禀赋、熟练技术工人可获得性、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等差异,就会存在国际的分工与合作,就需要国际贸易,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长期来看,政府或许可以加速或减缓全球化的进程,但不可能阻止,更不可能逆转。
执行统筹|谢艳霞
网络编辑|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