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经济学家(Chief Economist)是全球广泛采用的一种高层次决策咨询机构的制度性安排,常见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国际组织和高校及大型平台公司。
尽管有些权威学者和专家并未挂衔“首席”二字,但其因专业能力及在垂直领域的权威度和影响力而颇受赞誉。
为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推出“首席访谈系列”,分享他们在经济尤其是泛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思想及对热点话题的洞察。
尽管有些权威学者和专家并未挂衔“首席”二字,但其因专业能力及在垂直领域的权威度和影响力而颇受赞誉。
为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推出“首席访谈系列”,分享他们在经济尤其是泛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思想及对热点话题的洞察。
深度对话
-
清华国家金融研究院张伟:房贷证券化是双刃剑,目前更不宜推出丨首席访谈⑬
房贷证券化的确是一个方向。但其风险较大,配套制度和监管手段还很薄弱,不宜发展过快。特别是在当前以防风险为基调的情况下,更不宜推出。 彻底摆脱规模越大越依赖外部输血的困境,银行需要对现有资产进行精细化运营,核心就是从目前重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重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核心竞争力不可能通过外包来塑造,大型银行练好内功是长久之计。而对一些小的银行来说,可以选择大部分的业务外包,打造自身在其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田轩:T+0很重要,但提质才是核心丨首席访谈⑫
优化交易制度,比如T+0制度,它是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关乎健康投资生态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建设应该围绕切实“提质”这个中心展开,围绕提升资本要素的资源配置作用为重点进行改革优化。 我国资本市场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投资者成熟度、中介机构尽责程度与监管水平等都与成熟资本市场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成熟资本市场的做法。 -
金刻羽:全球化关乎每个微观主体的福祉丨首席访谈⑪
时隔多年,在见证了诸多去全球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破坏作用之后,学者们对于如何重塑全球经济合作产生了新的思考,也就是如何寻找更合理的路径实现“再全球化”。 从英国脱欧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经济状况要比经济学家预期的后果更为糟糕。经济全球化关系到每个微观主体的社会福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美双方可以考虑以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合作和适当的方式,减轻和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 全球较多金融资产已经存在泡沫,一定程度的泡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策或者事件的超预期变化,可能会使得资产价值面临重估的风险。 -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张晓晶:为何坚持编制“国家大账本”?丨首席访谈⑩
国家资产负债表是国家大账本,通过它可以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国家资产负债表为评估一国债务风险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中国和西方国家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的债务形成和资产形成完全同步,而西方国家借债主要用于转移支付、养老保险和补助等,它都是对人的,不是对事,没有形成投资。 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债务不断上升来解决中国经济增长问题。但是在短期救急时,只能用这个办法,因为我们担心私人部门(包括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萎缩。债务收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巨大,因为经济无法扩张。 我们编制资产负债表后会发现,我们的中央和地方都有大量资产,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效率不高。 -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所谓全面脱钩和去全球化是不现实的”丨首席访谈⑨
“达沃斯论坛”讨论的所有话题,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深刻关联,都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民生话题。 中国的很多动向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从跟随者、参与者逐渐成为定义者之一。这都需要通过多方对话与合作加以实现。 只要存在资源禀赋、熟练技术工人可获得性、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等差异,就会存在国际的分工与合作,就需要国际贸易,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长期来看,政府或许可以加速或减缓全球化的进程,但不可能阻止,更不可能逆转。 -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发起人甘犁:14年调研让政策更加有的放矢丨首席访谈⑧
有一整套规则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代表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困难不仅仅来自入户调查,也来自数据质量的把控。 最近研究发现,家庭如果在多套房和一套大房子之间做选择,当房产价格下降时,会促使家庭选择一套大房子,就是把投资属性降下来,然后把居住属性提上去。 促进消费一定要把资产的作用发挥出来,仅靠收入是不行的。 离开生命周期和家庭情况,单谈杠杆率高低是没有价值的。我们调研发现,家庭杠杆率总体上不算太高,目前看是中等水平。 -
黄益平:数字金融是很重要的中国故事丨首席访谈⑦
数字金融可以全方位提升和改善金融行业的效率、风控和触达,但最大的突破是在普惠领域,触达和覆盖了原来传统金融不能触达和覆盖的地方和人群。 数字金融肯定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形态。比如大科技信贷比较依赖现金流,这会不会形成新的金融不稳定机制,值得做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数字信用确实没有完全的预见性,但并没有其它风控方法在遭遇重大外部冲击时比它有更好的预见性。 -
管涛:人民币国际化不是零和游戏丨首席访谈⑥
从政策维度来看,中国已经完成了人民币从非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政策转变。从市场维度来看,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与日俱增。 未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难得的机遇,其中之一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弊端丛生,多极化发展趋势水滴石穿。 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应在平衡风险和收益时做到“七个坚持”。 人民币国际化更是顺应市场需求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补充。 -
尹中立:全面注册制落地,“打新必赚”神话终结丨首席访谈⑤
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打新必赚”作为一个神话,已永远消失在中国股票市场,不会再存在。 美国股市每年退市数量超过了IPO数量。这是美国股市为什么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当股票市场新陈代谢加快,留下来的才是有竞争力的公司,指数形成慢牛趋势。 依靠资本市场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实施注册制改革的深层原因。 股市最大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但股市投资有自身的逻辑,历史的经验是值得总结的,投资者不仅要关注预测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预测分析的逻辑和依据。 -
余向荣:外围市场动荡,中国成为“避风港”丨首席访谈④
现在美国银行业对于商业地产敞口不低,仅比次债危机前略低。 欧美银行业风波不能说已经完全解除了,接下来还是要密切关注各种衍生风险,包括商业地产相关的不确定性。 中国正站在新一轮政策周期的起点上,政策重心重回经济增长。随着企业信心、居民信心逐步修复,大家也会重新来审视中国资产的相对价值。 -
美联储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胡捷:不能污名化硅谷银行丨首席访谈③
美国银行差异化的特征很明显,但不是由于监管自上而下指导形成的,是自然竞争形成的。银行成立之初确实有一些大面上的约束,但具体做什么业务基本上是由银行自己选择。 美国的银行数目变化特别大。每年银行数目的减少远远超过倒闭家数,因为每年有100家以上的银行并购。储户基本没有感觉。 美联储此次兜底行为史无前例。如果不破例的话,这次的损失就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个信号就会立刻传递给其他中小银行,就会变成一个非孤立银行事件。另外,这次涉及的三万多家存户大部分是硅谷的创新公司。如果他们破产,基本上就把美国的创新中心毁了。 -
李宗光:房地产良性复苏迫在眉睫,可降存量房贷利率丨首席访谈②
迄今为止,最坏的情况还没过去,全球不能适应的经济体和机构肯定承受不住。但中国经济处于从底部加速扩张的周期,尽管仍需要解决好自身的结构性挑战。 改善社会预期,提振社会信心,应该从改善房地产市场参与各方的信心和预期入手,直面关键问题,采取实质性措施,重新启动房地产良性循环。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对促消费一定是好事,可以迅速把居民从存量房按揭利息的焦虑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提高在其它方面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
丁安华:美国中小银行倒闭带来哪些警示?丨首席访谈①
硅谷银行事件,并非孤例。即便没有偶然因素,即便硅谷银行管理层没有失误,即便高盛的融资服务没有“失手”,倒挂的收益率曲线仍然会给银行业带来持续的冲击和难以承受的利率风险。从目前美联储的应对策略看,就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让受影响的银行把已经出现浮亏的国债抵押给美联储换取流动性支持,以避免银行被迫在公开市场抛售所造成的可怕后果。 当前对美国的中小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活下来,活下来情况就会有所改变,毕竟收益率曲线倒挂不可能无限延续下去,而流动性危机本身就是一个活下来的问题。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丁安华表示,前海和横琴的“金融30条”支持政策意义重大,其中一些金融改革条款如能落地,将对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开放格局带来重要的变革。
执行统筹|谢艳霞
网络编辑|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