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卖员,十五万公里,四千多首诗
王计兵观察生活、一丝不苟,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他在路途中发现自己的韵律。多年来,他想使用一种零散的、深沉的能够记录感受的载体,最终诗歌找到了他。
“我已经写了那么长时间了……没有这个时刻的到来,我还是在写,甚至包括长达二十多年不留底稿、写完就扔的状态,我就是喜欢了。外界爱怎么样怎么样,不管我是超市老板还是外卖小哥,我还是我自己。”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发自:江苏昆山
责任编辑:李慕琰
5:30-10:30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王计兵睡眼朦胧地打开了金雁商店的大门,前一晚他还住在百货店里看店。这条街之前遭遇盗窃,有小偷撬门进来,不知店里有人,警察把盗窃者堵在店内,小偷只能翻窗而逃。过程中,正在看店的王计兵的妹妹,用刀背砸了小偷的手背,十分惊险。
王计兵55岁,来昆山二十年。最初踩着五十块的二手三轮车捡废品、摆地摊,攒钱开了家租书店,一年多就因为无证经营关门。一直到2005年,他和妻子开了一家百货店,之后十年,他们买房落脚、开了如今更大的商店,但很快又遇到疫情。
前几年,他的右手小指在拆铁皮的时候被割断了肌腱,因为小诊所治疗不专业,如今僵硬弯曲,无法再伸直。他苦中取乐,身体就像从此多了一个钩子,用来悬挂小物件:“那些滚烫或冰凉的外卖/时常挂在钩子上/让我看上去更像是一面行走的墙”。
这段时间,来访的客人们多了些媒体记者。为了改善家庭收入,王计兵在2018年成为了外卖员。送外卖期间,他写下了几千首诗,并在2023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赶时间的人》,这令大众好奇他的日常生活。
王计兵的步履匆匆,十九岁时,辍学后三年,从江苏农村出来,跟着二哥去了沈阳,在当地的建筑工地做木工。年轻的工人沉默寡言,参与不到中年工友们的女人、孩子的话题里。在工友经常散步的公园附近,他蹲在旧书摊,随机翻起一本本书,读不完的明天继续。
后来,王计兵回到家乡附近的沂河捞沙。这是一个异常艰苦的工作,挖沙的人半身沉没在水中,夏天短裤,冬天皮裤,拿着铁制工具将流水中的沙子捞到船上,然后卖给河旁等待拉沙的货车。
王计兵说,这是自己前半生做过最苦的工作。他的皮肤长时间泡在水中,开始发软,沙子粗粝,在流水中不断划过皮肤,像砂纸一样打磨身体。一车沙2.5元,王计兵一天拉三次。读书和写作是挖沙生活中唯一体会自己存在的东西。他写在纸上、手上,甚至衣服上。他那时候想,人这辈子为什么要这样呢?
他向前伸出了手,似乎在回忆当年收工后的日子,那时候他的手和脚向外渗血,要把枕头垫在脚踝处,避免接触床产生疼痛感。“每个指甲都是溃烂,”王计兵伸出了十指,“你要把手指晾干,不晾干之前都是痛的。”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两年多。
跟父亲分家时,王计兵带走了80斤的小麦。他曾去过新疆谋生,在山东,他独自在临沂开了七年的翻斗车,那边山区和工程多。开翻斗车需要胆量,常常要冲上山坡,停在合适高度,与边缘保持二十公分的距离,过低无法翻斗,过高则要出事故。
王计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开着翻斗车走十几米,四轮驶过五十公分宽的青石,心都是抖的。七年间,他目睹了两位车友丧生,他们的翻斗车突然翻了,被砸死在工地上,最后只得到了五千元的赔偿。
二十多年,他总是生活在异乡,有时觉得人生像退行的列车——“我坐在背对行驶方向的座位上/以退行的方式回家/以火车的速度退向父母/仿佛生活的一次退货/一个不被异乡接受的中年人/被退回家乡”。在外地工作时,年幼的女儿曾在电话里大哭,他写下:“离家时我们答应/到女儿的梦里去/却一次也没有启程/倒是五岁的女儿,不远千里/一次次跑到我和妻子的梦里来”。
生活逐年开始属于王计兵,身边陪伴的家人胜过了一切。他去申领暂住证,等着发证件。“我不叫兄弟/兄弟在别的城市/我不叫父母或孩子/他们都在乡下/”《请叫我王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