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老师不同怎么办?当以平等讨论来解决或厘清分歧
于老师而言,须放下“知识权威”“标准答案持有者”“真理掌控人”等自我认同,其角色定位应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分享知识、探讨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即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存在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且由师生合力完成。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关系更多是互动的,互促的,平等的,兄长或朋友式的,而非单方灌输或强行植入的。
责任编辑:陈斌
大学课堂上,老师上课,学生听课,有学生对老师讲授的某种观点或看法持不同意见时,应该怎么办?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首先,得承认师生的权力关系及不对等关系可能引致矛盾与纠葛。
关于师生间的权力关系,传统文化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说的是老师高高在上,地位堪比亲生父亲,老师当对学生严厉有加,不论是言语批评,还是罚站、抄书、用戒尺打手心等惩罚,都被普遍接受,甚至被鼓励,对学生严加管教的老师也通常被认为是良师的范畴。
当下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已鲜见老师用戒尺或诉诸其他肢体侵害的方式解决师生间存在的分歧或矛盾,甚至过激的言语批评都很少了,但由于老师掌握课程学分授予、请假准予、毕业论文指导、论文答辩评分、推优推先等权力与职责,权力较大的一方还是老师,权力羸弱的一方是学生。
上述师生间不对等的权力关系近些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相对公平了,得益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明非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