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网暴后,我能怎么办?心理咨询师给被网暴者的建议

重要的就是让生活中的一些人知道你的经历,为你提供情感支持,为你提供对你这个人的鼓励和确立,帮助你去区分网上说的东西是胡说八道,那个不是真的你,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自己建立一些心理上、情感上的缓冲。

责任编辑:李慕琰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资料图/图)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是网络上活跃的科普博主,他曾遇到过几次网络暴力,处理方式首先是刻意不看评论区,有意切断与这种反馈之间的连接。

但完全不听、不看,常人很难做到,史秀雄也不例外,这个时候,他会对留言的用户做出区分。有些网友是老朋友,用户ID比较熟悉,平时经常留言,这部分人的评论,哪怕是批评,史秀雄也愿意看,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反馈是一种相对合理和可信的反馈;还有一些留言者,是新来的“闯入者”,他们之前从没有关注过史秀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他并不了解,他就会选择直接屏蔽,“我会反复告诉自己,这样的评论、言语攻击,只是这些网暴者的脑补和想象,而这些都和我自己是谁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史秀雄看来,要想减少网络暴力对社会的普遍伤害,首先应该在各个层面对网络暴力有一种公众教育、有一种意识的培养。“比如我们会有健康教育,告诉大家要勤洗手、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剪指甲这样一些常识,这是物理世界里面的生活常识。而在网络世界里面也要有这样一些自我保护、自我防护的常识,怎么面对网络暴力,怎么看待这件事,这个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世界的健康常识。”

“但是今天大家对于这件事情的关注和意识还是不够的,没有更多的人出来告诉大家网络暴力是怎么回事,你应该做哪些防范,应该做哪些事情应对。当我们看到一些因为网络暴力造成自伤或者自杀这样糟糕案例的时候,这就很遗憾。”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有痛苦感、功能受损和言行异常

南方周末:在你的职业经历中,因为网暴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多吗?

史秀雄:相对是比较少的。这个原因我觉得,一方面,网暴是一种相对比较突发的状况,可能受害者更多的是一种应激的反应。大家本来寻求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意识就不是很强,网暴更像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它跟你的生活有点融为一体,是在网上很容易遇到的状况,只是程度和范围的大小而已。所以大家通常不会太把这个事当做一个需要求助,甚至需要上升到心理干预或者心理治疗的层面去看待的问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