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为什么能杀人?“被几百几千根大头针扎,真的会扎死你”

尽管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但目前还罕有专门针对网暴的心理援助服务。

“网络暴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生活当中一个比较大的、应激性的创伤事件,它一定有隐藏性的危害。当遭遇了这种创伤,人会本能地、反复去体验这个事件,心理学中叫‘闪回’,关了电脑、远离了社交网络,它还是会不自觉地在你脑子里面反复体验,会有很强的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慢慢就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责任编辑:李慕琰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探讨了公众舆论的误解和恶意,剧中杀人嫌疑犯的家人和辩护律师均遭到网暴,隐姓埋名。 (资料图/图)

“粉发女孩”郑灵华、视频博主“管管”孙凡宝自杀,一个月内接连两起悲剧,让2023年2月显得不平静,而悲剧的酿造者都是网络暴力。

“除非你有意识地隔离这种伤害,否则网络暴力是很难逃离的。”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比如你在现实中遇到危险,你逃离那个环境就安全了。但是网络暴力是只要你不放下手机,它就随时存在,尤其有些人本身没有办法隔离,会忍不住想要澄清,想要说明,这样就会一直暴露在网络暴力的影响之下。”

史秀雄同时是一位知名播客主播,有一次,因为对一档节目“饭圈化”表达不满,他在网上发帖批评,就遭遇了一场网暴。网暴者抓住他帖子中的语言漏洞,冲到播客评论区、社交网络上咒骂。

同样的情况,心理咨询师田莱也遇到过。她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了对一部电视剧中女演员的评价,遭到了女演员粉丝的围攻。一开始,她认为那是正常的沟通,还积极地与对方辩论,甚至把那条评论反反复复修改了很多遍,生怕是自己表述出了问题。慢慢地,她发现留言不对劲了,粉丝从攻击她点评不到位,转向谩骂、攻击她的专业能力,“他们不是想要理性地跟你探讨,不太可能产生真正平等的交流”,田莱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网暴。她关掉手机,切断了网络,屏蔽负面信息,但即便是这样,“当晚一直在做噩梦”。

对于短视频博主王小花和她身边做短视频、自媒体的朋友而言,网络暴力就是家常便饭。曾有一部动画电影上映后引起争议,王小花与电影制作人是朋友,了解幕后制作的辛苦,自制了一条短视频为电影发声,招来了一次网暴,言语中充斥着恶毒的人身攻击。

网暴也会随时降临到普通人头上。大学生陈悦在大众点评上写了一条用餐差评,就遭遇了言论攻击,陈悦试图回击,结果被两三个小号轮流私信攻击。林依是一个爱养宠物的女孩,她从本地一位猫咪救助博主手里领养了一只猫,几个月后无法继续养下去,只好联系博主退养,没想到重新领养的消息发出后,她遭到了很多人的谩骂和人肉。黄心雅在一个明星工作室的微博账号下评论明星的衣服不好看,就招致网暴,她收到了大量评论和私信,夹杂着谩骂、嘲讽,目的是让她删评。突然看到潮水一样的指责,黄心雅觉得难以接受,“难道我没有说话的自由吗?”

普通网友路雨曾经想要尝试一下被网暴的感觉,他在一则讨论男女关系的视频下面评论了一句自己的观点,过了十分钟,他再次打开软件,发现评论下已经有几十条回复,有一半在攻击他,甚至辱骂他的家人。第二天早上再看,评论已经分成了两派阵营,互骂了四百多条。“很难想象当一个人遭遇大规模网暴时要如何面对。”路雨觉得震惊。

网络暴力正在成为普遍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于2019年针对全球160多个国家、年龄介于13至24岁的100多万年轻人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年轻网民正面临着网络暴力、欺凌和骚扰的威胁;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4月的一项研究显示,约一半的美国青少年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同样显示,每三个中国年轻人中就有一个遭遇过网络暴力;《中国青年报》2021年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一份问卷调查发现,遭遇过网络暴力的大学生群体占比更高,超过七成。

然而,现实的困境是,网络暴力一方面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只是一种俗称的概念,并非法律概念,这影响了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