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职工“救命钱”如何用?

“引起争议的原因在于一部分退休人员只是直观感受到个人账户收入的减少,而对这一改革同时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尚不了解或尚未体验,相关门诊共济保障的配套措施也还不够到位。”

目前,全国已有99%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普通门诊统筹。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改革后,各地在职职工个人医保未来划入部分将“缩水”近一半,退休职工的个人账户划入金额统一为每月50至200元,“缩水”情况因人而异。

近1/3省会城市从2023年1月1日起或之后执行职工医保新政,其中不乏过渡期延长至2024年的地区。同一省份范围内的不同城市,由于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不同,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划入金额也略有差异。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钱袋子”的计入方式,既是改革中的“硬骨头”,也是职工特别是退休职工关注的焦点。(视觉中国/图)

在中国,近3万亿元的职工医保基金池分为两个“钱袋子”,一个是统筹基金,一个是个人账户。其中,统筹基金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个人账户保障门诊小病和药品的费用支出,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巨变。

2023年1月1日以来,多地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新政——推动职工医保门诊保障由个人积累模式转向互助共济模式,简言之就是调减单位缴费和统筹基金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普通门诊报销提供资金支持。

个人医保账户改革事关3.5亿在职和退休职工,因此也被称为“医保史上最大改革”,前后酝酿近5年。2021年4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

“自1998年诞生之日起,职工医保的制度设计即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统筹+个账的模式,在当时背景下提高参保积极性,推动形成‘全民医保’体系。但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程度逐渐加深,中国进入慢病时代,个人账户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个人账户资金沉淀过多,无法化解门诊负担较重群众的负担,互助共济效果不佳。

新政实施后,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个人账户划入金额减少,对于习惯在药店购药的一些患者来说,报销不如以前方便,亦有人担心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不足,无法在一二级医疗机构买到所需药品。

2023年2月25日,就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相关问题,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指出,将继续指导各地医保部门持续落实改革部署,“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定期评估改革落地情况,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就医需求,研究优化门诊报销比例、‘起付线’和‘封顶线’等政策,不断细化配套措施,优化管理服务,提高保障水平”。

改革进展不一,划入金额略异

目前来看,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钱袋子”的计入方式,既是改革中的“硬骨头”,也是职工特别是退休职工关注的焦点。

新政实施前,2.6亿在职职工中采用统账结合缴费的,用人单位为在职职工缴纳月工资的6%-8%不等的保费中,70%划入统筹账户,30%纳入职工个人账户,约合月工资的1.8%-2.4%,改革后这部分将全部纳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的比例、流向不变,每月参保缴费基数的2%左右划入个人医保账户。

对于9324万退休职工而言,改革前,大部分地方每月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为“个人养老金实际发放数×划入标准”;改革后,退休人员仍不用缴费,个人账户资金仍由医保统筹基金划入,但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