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一周年,形成了新的全球“石油地图”
截至2021年底,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和管道天然气出口国。它有53%的石油和83%的管道天然气都卖给了欧洲。
新的全球“石油地图”已经形成,印度等国成为俄罗斯产石油的最大进口国,欧洲选择了中东石油。
“某种程度上,一些国家去美元化,使得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被迫加速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玥
2023年2月24日,俄乌冲突一周年当天,尼克·薇舍(Nienke Busscher)听到一个“好消息”,她所在的荷兰格罗宁根省议会,公布了一项关于当地天然气田的调查报告,结论显示,格罗宁根气田的开采对地方环境和安全产生重大损害,该气田很有可能在2023年关停。
这一结果让当地居民足足等待了三十余年。薇舍是当地一家叫做“知识平台”的民间组织负责人,平台免费为当地居民提供关于格罗宁根气田的环境信息报道和研究信息。
格罗宁根气田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田,为了该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政府倾向保留气田,但居民坚决要求关停,双方不断拉扯。但在2022年发生俄乌冲突后,战争却成为了当地居民维权的最大障碍。
“议员告诉我们可以将气田的供应减到最小,但必须保证随时可以开启,防止电力短缺。” 薇舍说,在整个荷兰,为了应对俄乌冲突后的能源危机,取消了对燃煤电厂的限制,使用高污染矿物来确保供电安全。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欧盟等对俄罗斯实施了大量经济制裁,作为对其发起战争的回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裁的力度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俄罗斯的经济稳定,但代价是让世界经济失去了“弹性”。
尤其是能源方面,欧盟从2022年8月开始禁止从俄罗斯购买煤炭,12月起不再从俄罗斯进口大部分原油,2023年2月停止进口俄罗斯成品油。欧盟和七国集团以及澳大利亚于2022年12月还对俄罗斯通过海运出口的原油设定了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
“能源危机”被端上全球政治的谈判桌,上一次还是1970年代。
关闭欧洲“最危险”的气田?
1959年,荷兰人在格罗宁根省的斯洛赫特伦发现了一座天然气田,“这对国家能源供应极为重要”,时任荷兰经济大臣德普斯(De Pous)向全国宣布。
欢欣鼓舞的政府成立了一家名为NAM的能源勘探企业(Netherlands Petroleum Company),股东包括荷兰政府、跨国能源企业壳牌以及埃克森美孚。
此后,NAM一直是荷兰甚至欧洲最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商。根据荷兰议会调查委员会在2023年2月24日提交众议院的一份调查报告统计,60年里,格罗宁根的天然气开采为荷兰带来了超过3630亿欧元的收入。
但能源开采的后遗症随之而来。
1970年代,当地地表发生沉降,这是天然气开采的正常现象,人们并不过分担心。1986年在非地震带的阿森地区发生了地震,人们才开始怀疑可能与天然气田有关,但NAM以及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都否认了两者的关联。
此后地震越来越频繁,“居民们时常能听到茶杯在橱柜里乒乓作响”,薇舍向南方周末记者形容。气田抽气后,原本充满天然气的孔洞没有了填充物,极易诱发地震。
2006年8月,当地发生了一场3.5级地震。2012年,又是一次3.6级地震,对当地建筑造成了巨大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