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
-
民营经济占比最高,“尖子生”福建GDP增速并列全国第一
近5年来,民营经济占福建省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与同处东部沿海地区的几个省份相比,福建省GDP中民营经济的占比最高。 福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福建经济在持续进步,但和排名全国前三的省份的差距一直在扩大,福建省内区域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格局也已逐渐固化。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时隔两年,为何再提“稳增长”?
“三稳目标指明了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2022年经济发展增速与目标增速间存在差距,因而在2023年,稳增长是首要目标,进而通过稳增长带动稳就业。” 21世纪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发现,地方官员介绍辖区情况时,热衷于引用当地GDP和相关经济指标在省内或市内的排名。“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唯一发布国家、省、市、县四级GDP统计的国家。”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和同事设计了一套基于微观数据的出口质量测量方法。根据这套方法,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至2012年,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提升了30%;从2012年至2022年,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又提升了25%。 “我们的确摆脱了对单一年份GDP增速的关注,有更多精力聚焦长期增长。”张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外界都是近两年注意到我们的增速,但如今的产出大多是五年前打下的基础。”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撤销权为何备而不用,梁鹰谈备案审查
在我们这样一个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法律确立的撤销权更多是一个震慑性制度,可能一直备而不用,一旦需要则随时可以启动。 有的乡镇政府发布文件规定,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违者拘留15天,罚款5000元。根据行政处罚法,乡镇政府没有设定这样行政处罚的权力,更不能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 近些年来,提出审查建议的主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给我们带来了挑战。研究处理这些问题,作出审查研究结论,以此推动制度完善、法治进步,回应改革需要,审查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比较高的专业能力,更需要稳妥审慎。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
履职多年后卸任,他们的欣慰与遗憾
时隔27年,周洪宇依然记得自己的第一份提案:“建议武汉市应该制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如今再回忆这份提案,他哈哈大笑,给出了四个字的评价:自以为是。 虽然部分建议目前还未落实,但在俞金尧看来,不断重复、不断呼吁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2008年,首个在全国人大的任期结束后,周洪宇出版了两本书:《怎样做人大代表》和《怎样写人大议案》——这成为许多新任代表的“教科书”。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
调整政协界别,“口子”已经打开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专门就政协工作颁发的第一个文件提到,要“优化界别设置,增强界别代表性,更好反映各界各方面愿望诉求”。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高端访问
-
南周对话芜湖市市长宁波:畅聊早餐会上,总能收获好点子
2022年,芜湖市全年GDP增长4.1%,总量继续稳居安徽省16个地级市第二位,仅次于省会合肥。 “芜湖是一个产业之城,我们正围绕优势产业加快促进集群形成,近年来招引和培育的大项目、好项目屡创新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我们举办‘畅聊早餐会’的初衷,是搭建一个亲清政商关系的平台,在一种开放、轻松的环境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周邀请6名左右的社会各界人士吃早餐,边吃边聊。” -
南周对话广东高院院长张海波:对 “卡脖子”领域司法保护要加强
近5年,广东法院审结环境资源一审案件6.1万件,其中环境公益诉讼案件922件,坚持“惩处与引导、赔偿与修复、监督与支持”并重。 -
南周对话莆田市市长林旭阳:民营经济是莆田发展的支柱
“民营经济是莆田发展的支柱。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把稳市场主体、稳经济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
南周对话苏州市市长吴庆文:打造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有法治思维
2022年7月21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在《致全市企业家的一封信》中提到,“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企业,都是苏州的城市合伙人”。 “苏州是江苏省内首个发布营商环境法规的城市,也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知识产权法庭、国际商事法庭、破产法庭、劳动法庭、互联网法庭5个专业法庭的城市。”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南周对话江西高院院长傅信平:探索构建环境治理多元共治机制
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保护环境资源手段,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直通现场
-
关于今年全国两会,你可能不知道的一些细节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挂牌的740天和此前的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不再单设
“在脱贫攻坚阶段,国扶办发挥了重要的统筹协调功能,但成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后的定位,决定了其更偏向于一个具体实施的部门。”一位接近国家乡村振兴局的人士表示。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政协新界别这样开会:“抢话筒”、“驳”他人
“比如环境资源界的释义,到底是环境资源,还是环境与资源?”童金南回忆,一直到人资环委的相关负责人作了介绍后,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委员才清楚新界别由“环境、资源、人口”三部分构成。 以前大家“有点像盲人摸象,缺乏一个打通的机制”,而环境资源界别设立后,“很多问题可以在讨论中形成共识”。 在7天半的政协会议会期中,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们至少有两个早晨需要6点起床,乘坐大巴车前往人民大会堂。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这三个部门为何“回娘家”?
一位学者分析,当时的主要考量是,涉老工作的核心要素是健康,国家卫健委在医疗支持领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经过实践发现,除医疗支持外,涉老工作的一大重点是要强化跨部门协调。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管法之法”再修,地方立法权再扩容
“如果说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立法法就是‘助产法’,生出很多健康活泼的孩子。” 设区市的立法权限原本被限定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3个领域,这次修法新增了“基层治理”。但多位人大代表已经提出“基层治理”这个概念比较笼统。 2015年设区市刚获得立法权时,各地立法实践十分积极,而近些年,地方立法意愿没那么强,“甚至有点谨慎”。 (本文首发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解码一线
-
代表委员中的院士们
205名代表委员中,有65人为高校书记、校长(包括副校长和名誉校长)。例如,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 曾三次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中科院院士段树民,2016年提交了建议教育部暂停对高校学科评估和排名的提案。段树民曾回忆,“几乎所有的委员都在提案上签字认可”。 -
参加“两会”的县官,多人是所属民族唯一代表
畲族、苗族、水族、土族、仫佬族、鄂温克族……即将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中,县委书记、县长、旗长至少有18位。他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少数民族居多,只有两位是汉族。 -
详析“广泛与多元”:5149名代表委员解码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至少有122名村级党组织负责人,他们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表现突出。 在2980名当选代表中,3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代表的基本条件,依法不确认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资格。 2023年,全国政协界别出现了近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新增环境资源界,同时将共青团和青年联合会,合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界别,总数保持34个不变。 -
95后全国人大代表都有谁?运动员约占一半
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至少有11位95后,其中运动员约占一半。 作为一名技工院校教师,杨登辉的建议重点围绕“技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希望推动解决技工教育目前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过去的履职过程中,邹彬聚焦于建筑领域的农民工,曾就“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落实农民工向新型建筑产业工人转型”等提出建议。 -
律师界代表委员:近半数是老面孔
律师界的代表、委员,基本上都有类似的身份——地方律师协会会长、副会长,部分人同时也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任职。至少有10位全国律协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将出席全国“两会”。
要闻速览
报告解读
-
最高检排查5年来325件刑事错案,追责551人
过去五年,上升的主要是罪行较轻的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比如,起诉“醉驾”150万人,上升1倍;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从2018年的137人上升至2022年的13万人。 -
变化、热词、民生: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五年
这是过去十年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全面梳理工作成效和工作经验。 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本届政府的第一份工作报告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施工图”。自此,“稳”字贯穿了中国经济近年的发展基调。 梳理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紧密围绕就业、民生、住房、改革、减税降费等重要问题,国务院提出了不少“新词”“新政”。 -
粮食增产千亿斤的挑战丨报告解读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 “去年(2022年)的粮食只增加了74亿斤,增加了0.5%;前年(2021年)增加了256亿斤,增加了2%。这说明增产越来越难了。”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张晓山:“一般的规律是五年为期,‘两丰两欠一平’,但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九年的增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把基本农田变成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
扩内需优先,如何实现长效增长?丨报告解读
政府要更多着力于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如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才能使消费真正长效增长。 各地政府可开放更多资源来吸引持有优质项目的外资入华。 积极扩展新的国际市场,尤其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一带一路”。 -
两次提及“就业优先”,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丨报告解读
“没有经济的增长和复苏来提升劳动力市场需求,就业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各项措施其实是辅助性的。”金维刚强调。 “高校毕业生属于社会中受到良好教育的优质群体,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 的确有部分地区党政机关在招聘上开始放宽年龄限制。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近十个省份在省级公务员年度录用考试中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
网络编辑|蓁蓁 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