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梵高”与梵高有多像?大芬村、印象派,同一底层逻辑

当摄影术可以替代画家的时候,画家就开始改变,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正是通过这种变化,画家不再被摄影术威胁,艺术行业也重新定位,继续留在了服务业部门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2016年11月,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放映了一部叫《中国梵高》的纪录片,主要讲的是农民画工赵小勇一直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赚钱,养活一家人。

赵小勇本来是湖南人,初中辍学,为养家糊口,二十多年来临摹了10万张梵高的画,这些画销售到世界各国,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梵高”。在国内,赵小勇的画一幅大约几百元,到国外价格会翻十多倍,达到几千元。纪录片播出后,赵小勇的画价格也变得更高,如今也有了一个家族式的画室,除了临摹,也开始进行自己的创作。

赵小勇的身后,是无数像他这样的画工。深圳有一个大芬油画村。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很多人像流水线的工人那样,临摹西方油画,然后把画销往世界各地。

现代技术可以精确地复制名画,为什么这样的产业还会存在?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稀缺性或需求决定的,不过成本或人工仍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工本身是稀缺的,需要花费人工才能获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