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镜清:我为《西游记》作曲
我是许镜清,一位作曲家,一个低调的“80后”老头。很多青年人或许不熟悉我的名字,但你们一定听过我的作品,比如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音乐。
我出生在山东龙口,刚满一岁就在母亲的怀抱里跟随父亲闯关东,来到离龙口两千公里外的黑龙江省勃利县。我从小家境贫寒,仅仅能吃上饭,本没有条件上大学,却因为母亲的全身心付出,支持我完成了哈尔滨艺术学院作曲专业的学习,从此走上音乐创作的道路。
在近六十年的作曲生涯中,经常有人问我,一首好的音乐必须具备什么要素。我认为,音乐能融汇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能释放人的内心情感,而美的旋律就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没有好听的旋律,歌曲就没有生命力。不管是作曲还是配器,我的音乐创作手法向来不喜欢“走寻常路”。这在创作《西游记》音乐的时候尤为明显。
小时候看《西游记》原著,每看完一段,我就给小朋友们讲一段。长大后,很多有关《西游记》的戏曲作品,我也看过。《西游记》里上有天庭,下有地府,除了唐僧师徒,还有神仙妖魔,人物众多。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追求自由、机智勇敢、敢于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从小就扎根在我脑子里。意料不到的是,我在农业电影制片厂工作近二十年,为科教纪录片创作了不计其数的音乐后,能有机会为86版《西游记》作曲,这纯属偶然。
主题是每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而主题音乐就是影视作品的主导,需要具备特定的审美作用。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主题音乐的画龙点睛、烘托渲染,往往可以撼动观众的心灵。《西游记》是神话故事,可想象的空间很大,如何让音乐与剧情更加贴切,用音乐强化剧情的情感表达,我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西游记》的音乐创作是一个纠结的、痛苦的过程,我备受煎熬。
创作片头曲《云宫迅音》时,我根据对《西游记》的理解,在谱纸上写下了“向上”“坚定”“魔幻”“空灵”这几个关键词,但是,想用一首音乐概括《西游记》丰富的主题内容,谈何容易。我头脑空空,思路枯竭,面对谱纸几天几夜,写一页,撕一页,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音符。正当我废寝忘食、苦思冥想时,三个民工从我窗台走过,他们边敲饭盒边哼唱的声音刺激了我的大脑,一个闪光的灵感瞬间激发了我的思路,敲饭盒的声音转化成一段旋律,当我兴奋地写下开头的音乐后,思路却又戛然而止,就这样写写停停,断断续续,始终不能流畅。我索性暂时放下创作,上床睡觉,恍惚间似乎听到一个宛若天外之音隐约飘来,悠扬飘渺,我赶紧把旋律记下来……有了强劲有力、充满力量的主旋律,加上柔和抒情的女高音合唱旋律,基本达到了我想要的创作目的。然而,想让这首主题片头音乐更贴近《西游记》神话、玄幻的感觉,让曲子更具“神韵”,单独的旋律还不够,而普通的乐器也很难达到效果,需要在配器方面下功夫。在我看来,任何能烘托剧情、表达词义的乐器,都应该尝试,标新立异的创作手法,也许能达到独树一帜的艺术效果。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更好地融合现代乐器,我发现,采用电子鼓、电子合成器、电贝司、电吉他等电声乐与传统民乐相结合进行配器,能获得既脱俗套又有新意的效果。那个年代,在电视剧音乐创作中启用电声乐、电子乐编配尚属首例,这也许是大家称我为“电音鼻祖”的原因吧。
当《云宫迅音》录制完成,交到杨洁导演手里,她听完非常高兴,剧组一致认为片头音乐写得太棒了。我如释重负,感觉一下悟到了《西游记》作曲配乐的真谛。
《西游记》剧中的每一段音乐创作,都在为剧情渲染气氛;每一首歌曲,我都赋予跟角色相对应的人物情感。其中,《西游记》第十六集“趣经女儿国”插曲《女儿情》,是我尤为喜欢的一首作品。杨导亲自作词,浓缩描述了美丽温柔的女儿国国王,不愿受世俗束缚,爱上英俊儒雅的“御弟哥哥”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在特定的环境里,女儿国国王不可能直白地对唐僧说“我爱你”,如此美的人物、委婉交织的柔情爱意,我必须用既美又动听、既含蓄又缠绵的旋律来表达。左思右想,我最后采用小调开头,柔美抒情,中间一个高潮,用低音鼓、弦乐伴奏,合唱伴和。录制歌曲时,当音乐响起,录音棚里的人都被深深吸引,杨洁导演认为,这曲旋律把女人内心的美、真挚的爱、温柔的情都表达出来了。
从1983年到1987年,经过四年的创作煎熬,我为86版《西游记》一共创作了15首歌曲和上百段配乐,为《西游记》剧组“齐天乐”春节晚会创作了13首人物谱歌曲。当作品随着电视剧播出,逐渐被观众喜爱和传唱,当听到街头巷尾唱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时,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更让我欣慰的是,辛苦供养我念完大学的母亲,在去世前能见证我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她每天笑得合不拢嘴,我相信,那是她一生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光。我没能在她身边尽孝,唯有努力做个有出息的人,告慰她一辈子的辛苦付出。
我这辈子,为一百多部的影视剧、故事片作过曲,也留下了一些音乐作品,但大家最乐于宣扬传唱的依然是86版《西游记》音乐,我因此被烙上“西游记作曲”的印记。这对我来说是人生最深刻最宝贵的记忆,也是观众歌迷对我最好的褒奖,我尤为珍惜。为此,我一直想用最纯粹的舞台形式,将《西游记》音乐作品集中呈现给更多的影迷和音乐爱好者。终于,在2016年,我发起众筹,在大家的帮助下,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两场《西游记主题音乐会》。当年开办音乐会前后经受的坎坷和磨难,至今历历在目。很多朋友从外地赶到北京,就为了现场倾听《西游记》音乐,重温童年记忆。当现场响起“云宫迅音”时,他们热泪盈眶……四十年过去了,《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插曲《女儿情》《天竺少女》、器乐曲《猪八戒背媳妇》等作品依然被热爱《西游记》的观众、歌迷们喜欢,我始料不及,也深深感激。
我常常问身边走得近的《西游记》迷们为什么那么喜欢86版《西游记》。有人说,因为它拍得朴素、真实;有人说,音乐让剧情更生动,使人物情感更丰富……他们爱的理由数不胜数。在我看来,名著《西游记》源远流长,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儒释道三教融合,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86版《西游记》忠于原著、慎于翻新,以影音形式展现了原著精神和文化内涵,《西游记》音乐也为传播“西游文化”起到了助推和渲染的作用。这也许正是大家在更深层次是喜欢《西游记》的原因吧。
名著《西游记》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文本价值被不断发现和发掘,解读解构的视频在各大主流平台广为传播,多样化的西游文化产品不断被孵化和催生。《西游记》音乐也从最原始的KTV演唱、音乐平台点播,扩展使用到现在的影视剧、综艺类节目、线下商业门店等领域,方式层出不穷。
《西游记》的各类艺术作品,只有结合现代形式,加以创新,赋予新的生命力,才能把“西游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音乐事业发展很快,可编配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创新是音乐的核心和生命力,新的价值延伸就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我一直梦想,今生今世,能将自己为86版《西游记》、《西游记》续集和张纪中版《西游记》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行创新,以《女儿国》为题材,以独特的舞台形式,创作一部属于《西游记》的音乐剧。这些年,推行过程很艰难,但我不愿轻言放弃,渴望能与喜欢“西游文化”,致力中国音乐剧创作的编剧、导演等有识之士共同推动这项工程。梦在心上,路在脚下,我会为之继续努力……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