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陆铭:城市发展需要适应代际变化 多问问年轻人要什么
一线城市把成本做得越高,一些对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就越会往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搬。正好新一线、二线落户几乎没有限制,大家发现杭州的政策是“来了就是杭州人”。 伴随着代际的变革,90后、00后会逐渐成为消费的主体。2040年是90后50岁的时代,00后40岁的时代。我们今天讲城市发展,是讲中长期发展,不是讲今天和明天,所以要少讲我喜欢什么,多问问年轻人要什么,这里有非常明显的代际变化。 -
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空间里的松弛感,哪些城市能给你?
什么是自己的活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着“理想之城”的面貌。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连续第五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近30个量化指标,从生活舒适、市民引力、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体验四个维度观察当今中国诸城现状,找寻城市发展范本。既关注通勤时间的分秒必争,也关注驻足空间的绿地诗意;既仰望城市天际线的高度,也试图描摹精神穹顶的弧度。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理想之城”从来不是只有唯一解。当抛出“公共空间为谁而存在?”这一问题时,答案早已嵌入城市的肌理。城市公共空间从“规模扩张”到“品质跃迁”的进化之路,始终揭示一个核心命题:城市的灵魂,在于能否为每个个体提供呼吸的缝隙。 公园里沉浸式秀场、听海图书馆的涛声伴读、缩短至5分钟的老年候车时间……这些具体而微的“人性褶皱”,才是城市真正的算法。 无论是AI赋能还是文化浸润,理想公共空间的终极答案,始终是“让每个个体在流动的城市中锚定归属”。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推出《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4》,寻找中国“优质公共空间之城”。 -
特舒适的温州
既要能搞钱,也要过得舒坦。这样的城市谁不想要? 生活舒适度“一般一般,全国第三”的温州,似乎越来越符合这样的期待。据南方周末研究院早前发布的57城生活舒适榜2024,温州在其中位列第三,相较上年提升了5个位次。新晋“黑马”的背后,是温州在通勤有因、安居有法和生财有道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力。 “舒适”二字中,藏着一个如何特别的温州? -
57城生活舒适榜2024:江浙城市逆袭一线 谁在靠“舒适感”争夺人才?
2023
-
重新认识强省会战略 耿明斋:“合理”但不是“最好”
实际上一个理性的领导者或学者,主观上都希望在省会之外能有更多中心的布局。多点的聚集就有多个动力,多个动力支撑的区域比一个动力支撑的区域,发展态势应该是更好的。这也是在强省会之外,很多省域布局副中心的原因。就我个人的认知以及对区域发展的愿望来讲,良性的发展应该是能够有一个和省会并驾齐驱的中心存在,像沿海那样,是双中心乃至多中心的。 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跨区域城市群,或者说第二个层级的“第三极”,最有可能诞生的地方,就是以郑州和济南两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范围内。 -
理想之城榜2023: 北上广深各领风骚,内陆“C8联盟”后来欲上
从区域上看,东部城市依然表现亮眼,武汉、郑州、昆明、贵阳等八座内陆省会城市排名提高,内陆“C8”联盟联手向“东部先行者”发起挑战;一线城市内部洗牌,在“理想值”的排序表上,上海首次超过北京。 “C8联盟”的进化,主要源于人口引力与市民待遇的突出表现。一方面,内陆省会城市满足人们“离家近、有钱赚、有生活”的主要需求,因其高性价比成为人口流动的“超择优点”;另一方面,省会(直辖市)医疗、教育、绿化等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能力较强、效率更高。 -
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3:苏州紧追北上广深,西部城市再次缺席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要注重空间的舒适性和可达性。 -
57城市民引力榜:省会城市为何成为人口流动的“超择优”之选?
市民引力得分最高的十座城市均是省会城市,分别是济南、郑州、南宁、拉萨、长春、成都、南昌、长沙、贵阳和西安。也就是说,在一线城市与县城之间,人口流动的增量部分更多倾向于省会城市为主的“超择优点”。 人们选择一座城市的核心出发点已经从过往单一的“有钱赚”发展为“离家近、有钱赚、有生活”。如何使三者达到动态平衡是城市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命题。 -
绍兴:蝉联“舒适之城”榜首,这座三线城市不只有周树人
取得“舒适之城”桂冠的背后,是绍兴作为“扁担之城”,立足文化优势和城市特色,保有城市风貌、产业布局和创新资源利用上的自主性,坚守初心,更顺势而为的城市智慧。
2022
-
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2022: 哪座城市的共享客厅更耀眼?
城市经济体量与城市公共空间体验排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城市公共空间体验排名来看, “上北深广”蝉联城市空间榜单前4名,杭州和苏州同样蝉联第5和第6名。 人口规模庞大且大多都位于南方,是消费空间体验值前十名城市的共同点。值得关注的是,武汉是其中最大的“黑马”。 除去几座头部城市外,一般城市呈现出政府与市场为文化空间相互“补台”的现象——人均藏书量侧重地方传统,影院量取决于市场环境。 在人口竞赛中,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
钱多事少好落户,哪座城市最留人丨2022市民准入榜
钱多舒适门槛低不再是梦想。 -
中国最舒适的生活,为何藏在这座城|城市生活舒适榜2022
城市的生活账本。 -
理想之城榜2022:“中三角”造就中国第五极 珠三角“第三核”显现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繁荣的另一种表述:“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县域经济
(本文首发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2021
-
新型文化空间:“杠铃式”的城市创新
城市文化竞争新赛道。 -
57城文化空间榜:失衡了,怎么办?
文化空间三大失衡背后的策与因。 -
我们分析了15051条数据,发现这些城市买买买最爽
编者按: 什么是理想之城? 那里应该有最完备的生活保障,让人们“不担忧”,不担忧被生老病死、人间意外“拖贫”,不担忧子女教育学位,更不担忧环境质量和食品健康; 那里应该有最舒适的公共空间,让人们“不压抑”,既是文艺青年收留地,也能血拼消费买买买,交通便捷畅行,百姓安居乐业; 那里应该有最向往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约束”,让居者诗意栖息或挥洒才能,居家撸猫或出门遛狗,每个人追求不同,画面定格当然各异; 那里应该有...... 有人说: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理想之城其实也像星辰,或许永不存在,或许尚未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寻找它的方位,描摹它的轮廓,去无限追求,去无限接近。 2020年,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第一次试图描绘它。研究团队从人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市民准入、生活舒适、公共空间、市民待遇四个方面,构建全国34城《理想之城榜》。 2021年,我们带着更齐全的行囊,再次踏上征途。 今年,《理想之城榜》扩大观察范围,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指标将评估对象增至57座城市,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扩充,新增多张子榜单,只希望能更靠近一点点那座“理想之城”。 -
七大城市宜居宜业的启示:低生育时代,城市如何留人?丨理想之城榜2021
研究团队扩大了观察对象,将城市数量从34个扩展为57个,新增了2个省会城市、各省份的第二城和沿海地区的其他主要城市。 北上与广深拉开差距;城市样本扩大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差距也更明显,前者的表现更为均衡,而后者出现了断层现象。 从经济、人口的角度来看,区域格局中的“第四极”已经形成,中部地区的“第五极”也已有苗头。但在幸福生活格局上,二者都在路上。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27日《南方周末》)
网络编辑|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