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肉水饺到毛芋圆子,年味的变与不变丨记者过年

每逢春节临近,三地迥然不同的年味悄然交织、碰撞,也不断融合、变迁。

责任编辑:姚忆江

1月21日,一户居民在家里吃年夜饭(图文无关)。(新华社 赵永章/图)

结婚后的第三个春节,我和先生继续留在都市里的“小家”过年。

2023年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在老家的爸妈打来电话。例行的年货置办、年饭准备寒暄后,老爸再次强调,“好好过年,要知道,家和万事兴。”

我是北方人,先生是南方人,结婚后定居在了南方以南的广东。南北迥异的风俗习惯常常让爸妈担忧,远嫁南方的女儿能否过好一个新年。于是,“好好过年”变成了每年例行的叮嘱。每逢春节临近,三地迥然不同的年味悄然交织、碰撞,也不断融合、变迁。

从猪肉水饺到毛芋圆子

我的老家在河南乡村,小时候的春节记忆中,总飘着猪肉水饺的香味。

那时候的天气总是特别寒冷。每当过了腊月小年,老爸就开始张罗买五花肉、大葱和白菜,然后冒着寒风把它们一车车拉回家。随后几天,每次天刚亮就听到厨房砧板上响起菜刀“笃笃笃”的剁馅声。很快地,不锈钢菜盆迅速就被油汪汪的饺子馅填满。

接下来的几个中午和夜晚,一家四口分工明确,开始围炉包饺子。

老爸老妈是绝对的主力,我和弟弟则是不合格的“猪队友”。每当包出不合格的“露馅”饺子,就会被爸妈反复唠叨数落,顺带扯出诸如“考试不利、选错专业”等陈年旧事。直到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