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也不与亲戚往来,我为何选择“断亲”丨记者过年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让亲人间居住地分离的趋势不可阻挡。

责任编辑:冯叶

在泰国曼谷欢度2023年春节的华人家庭。(视觉中国/图)

年初二,母亲沿袭传统回到娘家,饭后与家人们合影留念。当晚,没有回家过节的我收到了三代同堂的照片。

随着大舅家新添“虎崽”,外婆家第三代的数量已超过十人。但对我来说,过半面孔都变得陌生了,尤其小孩成长飞速,一年内变化就大得很。回想起来,我与舅舅等亲戚已有近四年未见面,和表弟表妹也没聊过几句。

我发现“冷血”的不只我一人,春节期间,微博上“过年为何使年轻人想断亲”的话题引起了1.4万的讨论次数,阅读量超过1亿。说教、攀比、窥探隐私……部分网友晒出的经历显示,原本用于维系感情的走亲戚,反而导致了情感上的焦虑,使人产生抗拒。

这种不走亲戚但有别于彻底断绝亲戚关系的现象,近几年愈发普遍,被称为“断亲”。

目前国内对这一现象的学术研究很少。南京大学副教授胡小武在2022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亲戚是一种基于血缘联结的社会关系,“断亲”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

前两日,一位朋友向我吐槽,走亲戚时被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10)


若花生
回复

若花生

2023-02-05

随着信息网和社交圈的扩大,朴素的“年味”也跟着有了变化,这就是自然。

阿益
回复

阿益

2023-02-03

长辈👴在世挺好的,但…还是要有共同经历,性情相投

游鱼戏水
回复

游鱼戏水

2023-02-02

的确感觉现在扫墓、走亲成了过节过年的一种负担。

133****4966
回复

133****4966

2023-02-02

我和表妹一年只见两三次,每次都聊得很好,共同话题不多,但一起玩就会很开心。也乐意和别的亲戚团圆。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和亲人在一起会找到归属感的。交流的话,大家都有亲缘,互相关心,还是温暖的。其实归根到底是我们不想去交流,如果真的想搞好关系,找好沟通方式,表达情感,陌生人都能聊得来。我觉得这方面的情感需要还是有的。有些人不需要,自然可以“断亲”。

行客
回复

行客

2023-02-01

摔炮、划炮,小时候都玩过😂,可惜现在我们这里禁止燃放烟花了!春节前,一个小卖部因为偷卖摔炮,都是卖给小孩子,被罚了1000元,一纸箱摔炮货物也没收了!唉,年没年味了!变味了!

yli5891
回复

yli5891

2023-02-01

“反观一些特别富裕的家庭,“断亲”现象确实不多。相反,他们更多地进行门当户对的联姻,建立更大的亲属关系网。”

大包多来两笼
回复

大包多来两笼

2023-01-31

亲情的疏远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证明,一个大家庭用血脉亲情来无私奉献,一个闭塞的村落用熟人关系互相帮衬,本质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生活没有保障,需要互相帮助才能活下去,现在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够吃够穿,生活有保障,我相信经历未来几十年的过渡期,会出现很多关于生活保障的市场服务,国外发达国家子女远在万里,但是老人们可以较好的生活下去,因为他们有护工上门服务,社区会在一个时间点将老人们统一送到老年活动中心,相互交流,相互增进情感,在垂垂老矣也能有生活的滋味,人既有情又有利,只是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不一样,从整体来说,优良的传统习俗,以及潜移默化的观念,第一考量是为了彼此的(利益),然后才是道德情感。

襄阳翼舟
回复

襄阳翼舟

2023-01-31

记者同志所见是其生活的一面,也只能是其一面。中国人基于“血缘关系”连接的“亲戚”还有许多方面的美好,这种美好随着时间流逝而积淀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互助调节/风雨同舟/分享喜悦亦是历久弥香的“一面”。深层次的探讨关乎“何以为家”之问,不在这里赘述了。记者同志所见,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思考和何以传承之问。

碚石娃儿
回复

碚石娃儿

2023-01-3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肯定让人形成认钱不认人的人性。所以亲戚不亲戚的,有利于自己找钱的才去认。

星辰大海是征途
回复

星辰大海是征途

2023-01-30

维系亲戚关系亲近的刚需基本消亡了,炫耀攀比的陋习依旧还在降低走亲体验。年味越来越无,走亲文化也趋向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