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就没了”:当社区医院能开出Paxlovid后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14家社区医院,发现四地的社区医院对居民领取Paxlovid的限制条件各有不同,共同之处则是均存在药品紧缺。
“有大型三甲医院的领导找过来,说‘这个药的事情你帮帮我们医院,以后你有新业务,咱们都能谈’。”
“社区医院应该大有用武之地了,关键就是他们要提前准备好,在这种时候,上级医院一定要派出医疗人员进驻社区医院,以分流上级医院的患者人群。”
(本文首发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吴筱羽
新冠大流行远未结束。
2023年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
此外,根据发布会信息,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全国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均已过去。
第一轮感染高峰中,北京、上海等地的治疗经验表明,辉瑞研制的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新冠口服药为临床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目前在中国的挂网价(相当于医院采购价)是1890元/盒。
2023年1月8日,第五轮国家医保谈判落幕,Paxlovid谈判失败,未能进入中国医保目录。不过,按照此前执行的新冠药品临时报销政策,该药仍可临时报销至2023年3月31日。
在北京和上海,Paxlovid进社区的消息从2022年12月底开始陆续传出。全网“一药难求”的新冠口服药进社区,无疑赋予了基层医疗机构比以往更显著的“首诊”任务。1月2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上海一场培训会上强调,社区医院是新冠患者救治的第一道关口,只要用对救治方案,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在“黄金72小时”内得到缓解,进而防止由轻症转向重症。在这72小时里,“首先应该将新冠抗病毒小分子药物用下去”。
北上广深之外,“新十条”执行的一个多月里,包括Paxlovid在内的新冠口服药几乎从未下沉至社区医院,连当地三甲医院获得的药品也很少。
而随着春节临近,这些更广阔的地区面临着新的风险。山东济南、浙江绍兴、福建漳州等地均发布提醒,称春节前后因人员密集流动而面临第二波感染小高峰。
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与联系多地社区医院,试图了解在口服药依然短缺的普遍状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在准备扮演起“首诊”角色。
北上广深:存药不多,开药条件各异
公开信息显示,最早将Paxlovid下沉至各个社区医院的是上海和北京,此后跟进的有广州、深圳的部分社区医院。
社区医院的医生们如何把药开给需要用药的人?南方周末记者联系北京、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