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人类有望殖民火星?家鸡将成为第一种火星鸟类?
在所有鸟类里,家鸡最有可能成为第一种火星鸟类。鸡的肉料比最高,这意味着从地球运送的饲料最少,它不但能生产蛋、肉,还能产生大量鸡粪……继藻华、人肥之后,鸡粪将是向火星砂壤里添加的另一种重要有机质。鸡还喜欢不停地刨土,这就将投入的有机质破碎化、均匀化分散于火星砂壤中,还省却了人工翻土,也不用开发专业翻土的AI机器人。
责任编辑:陈斌
2035年,人类能殖民火星吗?
能
48%不能
52%人类目前的“Kardashev scale(卡尔达肖夫指数)”值约0.73,在未来100-200年能达到“Ⅰ类文明”。迈向“行星级文明”已不是科幻,而是现在进行时,我们进入太空已60多年,未来几十年太空开发是科学展望,而非科学幻想。而且人类星际开发的步子不小,现正准备同时登陆两个星球:月球、火星。
月球开发,不同于50多年前“阿波罗工程”月球探索,“Artemis Program(阿尔忒弥斯计划)”即将进入真正的工程应用开发阶段,其长远目标是月球上丰富的氦3资源(第三代可控核聚变的理想原材料)。火星比月球遥远得多,但其拥有稀薄大气、固态水冰、相当于地球38%的重力。其“自持式发展”前景比月球广阔得多。
火星开发有两种不同概念:“火星探索”与“火星拓殖”。
火星探索,是以NASA为代表的所有政府性航天机构的工作,类似于“阿波罗工程”月球探索,花费数百亿美元,登陆外星走一遭,成就大批科学家和行政官员的名节,然后作为故事和传说被尘封几十年,再无人问津。
火星拓殖,则更接近于500年前“大航海”,其终极目标是航向、到达、征服、拥有外星球,并建设可独立生存、可持续发展的拓殖地,最终产生巨大前景。
在对这一巨大前景的浪漫、文艺化憧憬中,文艺人士会在科幻电影里想象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胡晓
π先生
感谢科普
136****5460
目前到月球的火箭运载技术很成熟了,但在月球上长期发展比火星上艰难得多。因月球上没大气,极少固态水,100%物资都要靠地球供给,月面白天一百几十度、夜间零下一百几十度,建立基地难度很大。但火星有稀薄大气,有固态水,这很不得了,其有可能逐渐发展成能自持的基地:种土豆、黄瓜、西红柿、养鸡…逐渐减少对地球的依赖。而且火星赤道地区在大气保护下,环境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用薄膜材料搭建气密基地,难度比月球上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