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乱入城,大乱避乡,浩劫入野”:中国古代的战乱避祸观

中国古代的战争避祸观念就是在局部动乱时,从无秩序的地方到有秩序的地方去;全面动乱时,从人多的地方到人少的地方去;类似于世界末日的大浩劫时,从有人的地方到无人的地方去。

责任编辑:陈斌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武装冲突已经持续近一年,旷日持久的战争席卷了成千上万身处漩涡中心民众的命运,而网络大直播时代的“目击战争”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目睹了每一个个体在战争中的颠沛流离,也唤醒了其他国家承平日久的民众记忆深处的恐惧:在战争威胁之下,个人如何才能保全?

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乱极多,根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仅从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至1911年(清朝灭亡)的950年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战争就达1761次之多,其中完全没有发生任何战争的年份只有区区几十年而已,可以说,战乱对古代的黎民百姓来说是一种常态,而和平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短暂的间隙,频繁的战乱造成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惨剧让古人发出了“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哀叹,也让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战乱避祸经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莫过于“小乱入城,大乱避乡”了。

小乱入城

“小乱入城,大乱避乡”语出清代李渔的《十二楼•闻过楼》,句前有“古语云”三字,可见其年代要较成书年代更早,很可能在明末清初之际,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