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就业不如大专说明什么?高等教育“消费”属性日趋增强丨快评
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科类的“精英教育”已经渐渐回归其“新的本质”:它也是家长与学生的一项“教育消费”,而不再主要是“教育投资”。其“消费”属性在这个后工业时代的多元化社会已经越来越强。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无法与特定的身份、地位,乃至财富、权力相绑定,也不必然产出这些东西。
责任编辑:陈斌
2022年12月1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表示,“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低于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大专毕业生的就业低于中专和高中生的就业。也就是说你学的越多,就业率反而越低。”
这也符合公众对目前就业市场的直观感受: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产业、服务业)能够容纳的就业人口连年萎缩,年轻人热衷于成为“考公考编”的“小镇做题家”;高校毕业生能够选择的就业岗位越来越有限,反而不如“提早分流”的“电子厂打工人”;“硕士生毕业送外卖”“博士生选择考编去街道办”“名牌大学博士争做中小学教师”的新闻屡屡出现,显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与就业观一起剧烈偏转,高等教育毕业生越来越多地“另寻出路”,不再抱有“天之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