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倾心,再见相守,郝如香的布糊画传承之路

北方寒冬时节,河北丰宁县的龙腾艺术馆中却正热火朝天。滕氏布糊画传承人郝如香一早就开始忙碌,在各个制造车间巡视,查看工作进度,确保每件作品都能高质量完成。

走进郝如香的办公室,除了古典文化气息,更能看到现代科技的影子。跟随下面这段影片,来到龙腾艺术馆,木制办公桌上,赫然摆放着一台佳能打印机。据她介绍说,日常工作和教学中,都需要用到打印机,创作中打印线稿、底稿,教学中更是方便了美术功底不佳的学生,大幅提升了效率。正如郝如香手中的布糊画顺应时代潮流的不断创新,她的工作方式也积极地拥抱着新变化。

走上艺术馆二楼,那里悬挂着许多创始人滕腾老先生的作品。看过的人无不惊叹,布糊画果然不负“中华百艳,华夏一绝”之美誉。这些作品,远看如绘画般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近看像雕刻般富有层次和立体感。在郝如香的介绍下,我们被久违的中式“匠人精神”所包围,沉浸在这门宿命般诞生又亟待被了解的非遗文化中。

天生就是要做布糊画的

2003年,郝如香第一次在老家河北沧州看到滕氏布糊画,拥有多年美术功底的她一见倾心,惊叹于这门“布上丹青”艺术的精美,萌生了学习的想法。

22岁的郝如香,凭着兴趣,来到河北丰宁县,进入滕氏布糊画创始人滕腾老先生的工作室。一开始,她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做简单的半成品糊制。第一次糊制完成后,滕腾看了看,十分满意,说“这个已经基本可以使用了”。

继续学习了几个月,郝如香已经从简单的叶片进阶到立体生肖的糊制。执着的她喜欢一次性做完手中的作品,往往会晚上加班加点。有一次,师傅前一天布置的工作,郝如香第二天拿出来已经是完整的成品。滕腾看到后,拍了拍她的肩,说“孩子,你天生就是要做布糊画的”。得到师傅的夸奖,郝如香坚持做好布糊画的决心愈加强烈!这一坚持,就是19年。

如今,还是初学的那个艺术馆,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不同的是,郝如香已经是龙腾艺术馆的副馆长,肩负着这家家族企业的兴衰和这门传统艺术的未来。

除了策划、设计和制作布糊画,郝如香的工作也包括创新、推广、教授布糊画,及处理艺术馆的公务。日常事务繁杂,思维灵活的郝如香为提高效率,做了许许多多传统之外的更新换代。这位年轻的第五代传承人,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让布糊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潮流的一面。

图/郝如香正在教授布糊画

线稿和图纸的绘制,原本需要手绘,耗时长且对美术功底要求高。如今,郝如香添置了佳能打印机,让科技完成它们的使命。这样,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美术基础不太好的学徒有了往下走的动力,没有绘画功底的年轻人,也可以体验传统工艺的乐趣。针对衍生品,如胸针等,郝如香也摸索出了一套防污防水处理技术。

图/佳能打印机正在打印布糊画线稿

保持核心技艺的情况下,借助现代手段,减轻工作量,是科技为非遗传承带来的机会。郝如香希望未来科技能发展出更多助力非遗的手段,比如为丝绸的长期保存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让师傅的作品能千万年流程下去。种种革新,郝如香的目的,都是让科技服务于艺术,让滕氏布糊画有机会被更多人所了解。

布糊画已经不止是滕家的事儿了

滕氏布糊画,来源于失传的满族“补花”技艺。创始人滕腾在“补花”上,融入了唐卡、堆绣、景泰蓝掐丝等等传统手艺。因而,布糊画的制作也杂糅了其他技艺的影子,过程较为复杂,有十多个步骤需要遵循。

图/滕氏布糊画作品《和平昌盛图》

郝如香说,在布糊画这件事上,机械是无法完全代替人工的。不仅因为许多高难度技艺,如褶皱法、立体糊制法等,只有经验丰富、深谙结构变化的上等手艺人才能做好;更是因为技法会随时代不断进步。

郝如香知道,难的不是复刻,是创新和再造。没有精进的非遗文化,就会一直停在原地,最终被遗忘。而她不愿意布糊画被遗忘,因为每一幅经典作品背后,都是深刻的文化思考和灵动的工艺技法。深入研究布糊画,不仅能看到满族的生活史,更是了解千年中华工艺美术文明的窗口。

这门精妙艺术的诞生,有着宿命般的奇缘。创始人滕腾祖上行医,祖辈救治过满族王侯,收到不少补花作品作为赏赐。滕腾自小就对满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耳濡目染。退休后,他赋闲在家,为孙子制作玩具时,摸索出一套技法,一点点研究出独一无二的滕氏布糊画。

最初,布糊画更像是滕家的家事。一开始,滕家人齐上阵,集体动手制作。物资缺乏的年代,滕腾看到家里好看的布料就都剪了用。孩子的衣服、窗帘、床单,只要是合适的布料,滕家人都支持老先生拿来搞创作。随着技法的纯熟,滕腾萌生了制作大型作品的想法。于是,心一横,卖了自己半生积蓄盖起的县里第一栋二层小楼,请了几十个工人,历时一年多,完成了《九龙壁》这幅名作。32万多个零部件,拼成了九条巨龙,颜色和神态各不相同,生动逼真,细节感人!

图/布糊画作品《九龙壁》

随着滕氏布糊画的扬名,这门“布上丹青”技艺拥有了自己的艺术馆和一批希望传承的学徒,从家族技艺成为了被国家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从滕家的家事,变成了中华文明之国事。既然是文化大事,就不能只拘泥于家族传承,更要广泛积极寻找家族以外的有缘人。

小众非遗,更要到年轻人中去

传承的重要性,郝如香比谁都清楚。2017年,滕腾生病时,郝如香开始接手艺术馆的管理工作。她发现,现有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寻找下一代传承人,便是自己上任后的第一件头等大事。

相对于其他非遗项目,布糊画很小众。尽管四次荣获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山花奖”,但布糊画还没有走入全国各地的寻常百姓家。布糊画与满族关系匪浅,而郝如香所在的文化馆位于河北省丰宁县满族自治县,来的学徒基本都是本地人,以带孩子的家庭妇女居多。

作品上,郝如香很执拗,但是传承的问题上,她从不守旧。与佳能这样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合作,打开小众非遗文化的知名度,这样的新型推广方式,郝如香十分看好。一直以来,佳能致力于帮助非遗文化传承。“佳作传承,印爱迎新”非遗文化推广活动,佳能已经举办了两年,数万人亲手体验了经典非遗技艺。实际创作中,佳能打印机为非遗大师们不断提供着便利;文化推广上,佳能也与数位大师合拍了影片,帮助大众更深了解非遗文化。几年间,这些非遗项目逐渐走入万家灯火,而佳能想做的更多——小众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同样不该被遗忘。

图/2021年佳能中国在武汉K11举办“佳作传承,印爱迎新”体验活动

除了与大型品牌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布糊画。目前,郝如香也摸索出了其他三个有效推广路径——非遗培训、非遗进小学和非遗进高校。

2018年,得知县里要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郝如香就积极参与进来。在她看来,既能支持乡亲们创收,又能推广布糊画,一举两得。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布糊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员中有不少人初步掌握了这门技艺,更让郝如香惊喜的是,她也发现了一些手艺精进的学员,可以作为传承人培养。

非遗进小学,是郝如香一直在做的事。在丰宁县的一些学校中,布糊画成为长期选修课。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往往玩得很开心。郝如香不断在下一代人心中,种下非遗文化的种子。

非遗进高校是郝如香最看好的一条路。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年轻人对布糊画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涨。未来,郝如香期待能与更多美术类高校一起建立布糊画大师工作室,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布糊画创作的实践中,也能为布糊画的创新做出贡献。也许,还能遇到像自己一样,第一眼就心属这门小众艺术的潜在传承人。

谈起传承这件事,郝如香并没有显示出焦虑,反而十分乐观。近些年的国潮热,让她对传承的未来充满积极的期待。研究过年轻人的喜好,龙腾艺术馆举办过各种各样的国潮活动。非遗潮流布糊画体验节,已经举办了两届;布糊画也正在打入汉服圈,郝如香设计了配饰、团扇、发簪、手包等汉服周边。

图/郝如香设计的国潮风配饰

这次,郝如香与佳能合拍的影片,就是想告诉年轻人,非遗技能可以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艺术并非不可及,而是能“上进高雅之堂,下入寻常百姓之家”,在不断的创新中,利用现代科技,与时俱进。承载经典,推动新生,引导未来,这正是佳能助力非遗文化传承的愿景。借助科技的力量,不仅能推动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激发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更能将融合后的新理念传递给大众,使其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生活方式,为未来非遗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可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上千年的中华文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并非专属于传承人,而是需要社会中每一位成员的通力合作。在郝如香的故事里,佳能看到了科技助力非遗的可能。布糊画创始人滕腾说,传统艺术就要坚持做到老,少,好,巧。而佳能一直苦苦追寻的答案就是,科技,就要竭尽所能,帮助传统艺术更加“老、少、好、巧”,擦去经典技艺身上的灰尘,让它们重新焕发潮流生机。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